新笔趣阁>都市现代>重工崛起1980>第414章 技术交流会

王朝阳对这种交流会一向感兴趣,技术交流本身也好,拓宽人脉也好,都是不错的机会。看了站张苗苗,他说:“反正年也过了,在家待着也没事,咱们去涨涨见识吧!”

张苗苗也不知道为什么脸突然间红了,也一心想去,但点头之前还是看着老妈老爸说:“爸妈,那那我们就去一趟?”

张连军说:“去吧去吧,机会难得吗!”

张妈妈自然没有其他意见。

翟厚才离开后,王朝阳通过电话跟刘芬明教授进一步了解情况,大年初六的早晨和张苗苗前往省城。

上午十点多,在省图书馆里见到刘芬明教授。不出十五都是年,俩人向刘教授拜了年,刘教授带俩人进入图书馆坐好,首先介绍所谓的“技术交流会”是啥概念。

技术交流会是大学每年都有的传统,并不属于正式会议,但其重要性却非常大。还记得上次见面时,刘教授说她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其实就跟这个交流会有关系。当时敲定的几个议题中,有两个跟精准测量有关,所以听完张苗苗的介绍她便着急回去构思解决方案。

“这个会议的传统我一直都很喜欢,不像传统会议那样目的明确,也没有固定的出席人员,说的直白一些就是提前找一些大家都觉得难度高且意义重大的议题,然后不设定任何约束地发散思维。”

虽然只是泛泛介绍,但刘芬明教授的表情却显得激动,如同电影发烧友在极力向其他人介绍喜欢的电影一样。这位五十多岁的教授,说起这番话时,显得精神头十足。

“会议要下午一点才开始,这里有几页资料你俩提前看看,中午跟我简单吃个饭,下午一起参加。”刘芬明道。

王朝阳二人拿起那几页资料,简单看了下其中一页罗列的是本次交流会的议题,都是跟材料、机械、制造技术相关的课题。还有几页是刘芬明教授发表的论文。

论文的题目是《光斑尺的原理以及实际应用》,王朝阳第一眼注意到的是,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张苗苗,第二作者是王朝阳,第三作者才是刘芬明。张苗苗对论文接触的不多,对作者名字的排序概念不敏感,但王朝阳却深刻了解其中意义。

他对刘教授说:“刘教授太客气了,论文是您写的,没有必要把我和苗苗的名字写在前面。”

刘芬明教授却习惯性地瞪眼:“难不成让我占你俩的便宜?”

王朝阳笑道:“没那个意思。我和苗苗只是提供思路,论文出自您手。而且这篇论文中关于实际应用的部分,我和苗苗完全没考虑过,那些都是您的想法。”按照贡献度,您也应该是第一作者。

“你错了。”刘芬明却一副不容置疑的表情,“实际应用部分,只是附属章节。只要有些实践经验的都能写出来。难就难在光斑尺的构思问题,那才是整片论文的闪光点。还是那句话,这些都是你们的思考成果,我绝不会侵占。”

见微知著,通过这一个小小的细节,看得出刘芬明这位喜欢凶人的高知女性是很讲究的,有个性又懂得尊重他人。

接下来张苗苗细读那片论文,王朝阳则盯着会议议题列表思考。

不知不觉间,到了中午十一点半,刘芬明带俩人在图书馆附近吃了午餐,中午简单休息半个小时,到了交流会开始的时间。

地点仍然在图书馆内,一楼的一个并不算大的功能会议厅,与会人员不足二十人,主持会议的是一位戴括刘芬明在内的其他人都称他为葛老。

议题是按照顺序讨论,光斑尺的话题排在后面,所以前面王朝阳和张苗苗没机会说话,只是听其他人发言。

“借着机会,让你俩涨涨见识吧!”

刘芬明解释说:“看到主持会议的葛老没有?机械行业国家级优秀工程师,亲手带过许多国家级工程,是我们学校的博士生导师。现在他很少亲自出手,但他的学生们做的项目都是省级深知国家级的!”

王朝阳和张苗苗瞠目,才知道这位葛老有多厉害。

“再看那个戴眼镜的小个子老头,别看他瘦瘦巴巴其貌不扬,其实是祖国第一批材料工程师,曾经在苏德留学深造,精通三门语言,发表过的有影响力的论文超过二十篇。就在前年,他还受到莫斯科科技学院的邀请去参加国际交流,真正做技术的人啊……他的发言你俩要多留意,可以学到很多前沿的技术的思维。”

“再说坐在葛老声旁那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毕业于京华大学,赴美留学并取得麻省理工的博士学位,是葛老的爱徒之一,他既懂技术由善于做企业,如今在省级机械领域有着极高的地位。”

……

听着从刘芬明口中出来的光鲜履历,王朝阳微微慨叹,此前他没想过交流会会有这么多业界大咖参加,看来一定会不虚此行了。而张苗苗则震惊地说不出话来,跟那些光彩熠熠的履历相比,她的简历就像白纸,难免产生自卑。

“不用紧张的,咱俩就是来学习的,没必要跟别人比。”王朝阳捏着她发凉的小手,笑了笑又说,“而且就算比,你也未必没有优势,这点你要坚信!”

“嗯。”张苗苗点头,知道这是王朝阳对他的鼓励,那个形影不离的小本本早已掏出来,认真聆听其他人的发言,遇到感兴趣的地方便记录下来。

相对于听这些大咖们的观点,王朝阳更大的关注点在于欣赏他们的思维方式……坦白讲,绝大多数观点对于


状态提示:第414章 技术交流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