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我在明末有套房>第二六四章 骑兵遭遇战

第二六四章骑兵遭遇战

“你放肆!”

侯恂指着全旭:“你说这话,难道不觉得过分吗?”

全旭耸耸肩:“但是,我说的是事实!!”

提起赵括,人们第一反应就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秀而不实,葬送了赵国四十万大军,让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可事实上呢?赵括其实并非一个庸才,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从小博览群书,对兵法战阵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就连他的父亲马服君赵奢也时常被他说得哑口无言,一个庸将显然不会有这样的素养;

其次,赵王换将也实出无奈,秦赵百万大军在上党山地对峙了两年,赵国的人力物力远逊于秦国,国力已经无法再支撑这样旷日持久的对峙了,必须尽快打破僵局,而廉颇防守是行家,又不愿意主动进攻,只好换赵括来了。

最后,赵括的表现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糟糕,除了一开始轻敌大意,不知深浅,被白起诱入长平团团围困住之外,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惨烈无比的血战中,他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

一支大军如果绝粮,往往几天就崩溃了,而他所指挥的赵军在粮道被截断的情况下坚持了整整四十五天,每天都忍受着巨大的伤亡反复冲击秦军的营垒,试图杀出一条血路来,赵军伤亡固然惨重,秦军也同样血流成河。

在最后关头,他亲自率领重骑冲阵,要为大军杀开一条血路,不幸被秦军射死,也算是死得壮烈了,一个庸将显然不会这样做;

当然,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在他死后,苦战四十五天,杀得尸山血海也不曾言败的赵军一下子全垮了,向白起投降,最后被白起悉数屠杀。

如果他真的是庸将,他的死对赵军根本就无关紧要,相反,大家还会松一口大气,认为这个蠢货总算挂了,可以换个有真材实料的人来统率他们作战了。

只有那种已经成为全军的希望所在,全部人心灵的寄托的人的死,才会对一支军队的士气造成如此沉重的打击,让整支军队彻底崩溃。

这位被骂了两千多年的“庸将”非但不庸,还是白起戎马生涯中最可怕的劲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查白起之前与山东六国那些身经百战的名将对垒的结果。

简直就是秒杀,别说鏖战四十五天,在他手下撑过四十五个小时的都少之又少,而且还是以少打多。

赵括败得这么惨,说到底还是因为国力不济。赵王不再三命令赵括主动出击,长平之战的结果,还真不好说。

侯恂虽然知道全旭是一个监生,不过他感觉自己的面子下不来台,气得甩袖离去。

对于侯恂而言,对付一个国子监生,实在太容易了,他在国子监还有一帮朋友的,国子监的助教或教授,要挑一个学生的错误,那实在是太容易了。

看着侯恂离去,卢象升长长叹了口气,急忙追了上去。

周围的大名府义军将领们,对全旭竖起了大拇指。

敢怼兵部侍郎这样的高官,那绝对需要勇气。

全旭其实还真不忿侯恂,作为归德府人,他是千古罪人,因为他的儿子侯方夏带着家丁打开了归德府城的城门,李自成军队涌入归德府,结果归德府被李自成大军屠了三天,死亡两万余人。

当然,侯氏一门也有数十人遇难,不过侯氏是咎由自取。

对于这样的嘴炮,根本就不用客气。

等侯恂回到京师,可以让侯府出现意外走水,大不了推到后金细作身上。

“大真,大真!”

侯恂跨上战马,准备离去。

卢象升一把薅住侯恂的缰绳,那匹战马,动弹不得。

侯恂望着卢象升道:“建斗,不是侯某拂你面子,只是,此子狂狷……”

“大真,你有所不知,全旭乃袁公子弟,不看僧面看佛面!”

卢象升只好搬出了全旭的老师袁可立。

可未曾想侯恂如果升任兵部侍郎,是正三品文官,对于袁可立反而不怵,他不以为然的道:“那又如何?袁巡抚教徒无方,某连他一块弹劾!”

卢象升苦笑道:“大真,莫要与小辈一般见识,全旭还是孙阁老的孙婿!”

听到这话,侯恂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

那还能说什么?

袁可立没有他的官大,而且袁可立是孤臣,没有朋党,不如侯恂事大,可孙承宗却是东林党大佬,名气比他大,官职比他高,威望比他高。

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个时空,没有袁崇焕拆台,孙承宗远比历史上更受崇祯重信。

当然,孙承宗的表现也让崇祯基本上满意,从十月初五,皇太极攻破遵化,区区四百多里地,皇太极用了一个多月,还没有抵达京师城下。

而且汤河之战,一天三报,崇祯基本上知道了详细的结果,对于满桂和秦承祖的表现,也非常满意,如果不是皇太极驱赶百姓冲阵,满桂不会撤退……

这说明,孙承宗的军略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只是皇太极太狡猾,太残忍。

就在秦承祖获得了定国将军的虚衔,而孙承宗则获得了太子太师的虚衔,哪怕是上朝,孙承宗都要坐着的。

侯恂并不是什么坚持的人,他隐隐约约明白了全旭今天怼他的原因。

难道说,孙承宗想让孙婿上位,给他营造一个知兵的美名?

孙承宗的七个儿子,除了长子高中进士,补缺知县之外,次子为举人,其他五个儿子都是生员,他并没有利用自己的身份和资历


状态提示:第二六四章 骑兵遭遇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