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东赞离开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姜云明不知道,反正他自己的心情是挺糟糕的,不过他心情不好禄东赞并不是全部的原因,而是因为他最近的心情属实是都不怎么好。
编写教材的事情一直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着,本来姜云明想的也挺好,那就是自己多努努力,如果顺利的话就能在自己的孩子降生之前把教材编写完,说不定到时候还能用来给自己的孩子早教什么的。
然而这老天爷仿佛偏偏就是要和他对着干,本来还算顺利的工作彻底被这什么劳什子万国来朝搅和了。
其实在一开始从程处默口中得知有大量使臣入京他就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他是最逃不开的那个人。
上达天听,皇帝宠信;下抵社稷,百姓爱戴。
在使臣们看来姜云明简直就是最值得认识一番的人,甚至比如今的是左右中三相和国舅爷长孙无忌更值得结交。
至于为什么?因为他年轻啊,有发展潜力,说不定还好忽悠。
虽然万国来朝不过是个夸张的说法,但姜云明以前却从来没有介意过。毕竟是自己的民族鼎盛嘛,往自己脸上贴点儿金也无妨,但是在经历过之后他现在是越来越烦了,就是因为想来拜访他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这几天用络绎不绝来形容他家实在是一点儿都不为过。
这大唐的第一次万国来朝其实也就四十来个国家,虽然在姜云明看来这有些少,但是却足以让他的老丈人李世民骄傲了。
不因为别的,就因为大唐的第一次的万国来朝就比前隋强啊。
后世有很多人认为李世民不及他老丈人杨广,姜云明没少看过之类的话,但是他也从来不敢硬怼,因为往往这样就没完没了了。
说起来万国来朝这词最早是出现在《隋书·音乐志》上的,其中就记载了大业二年,也就是杨广登基的第二年突厥启民可汗来东都洛阳朝贺的时候曾经说过“每岁正月,万国来朝”。
其实任谁都知道所谓的万国来朝就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而大业二年的那次万国来朝有多少国呢?《隋书·西域传》里面写到了“相率来朝者三十余国”,具体里面有没有什么反转不知道,但是从这些记载中能看出来最起码大业二年的那次万国来朝也就三十来个国家,而大唐第一次的万国来朝有四十多个国家呢。
这可不就是比前隋强了嘛,李世民怎么能不沾沾自喜。
不过作为皇帝的李世民是高兴了,因为这事儿必定会被记载到史书上面去,这对于他来说是功绩,也是一种承认,但是对于姜云明这些臣子来说就没有那么舒服了。
最开始的时候像天竺这些国家的使臣姜云明还见一见,但是后来也不知道是他见使臣的消息传出去了还是怎么的,反正来他家拜访的使臣是越来越多了,往往他刚刚送走前一个还没来得及进门,第二个就又来了。
本来姜云明是打算直接闭门谢客,要么称病要么说自己出门不在为由不见使臣了,但是像天竺这些国家的使臣却有不能不见,所以最后搞得每有使臣来访罗三林就得先汇报给姜云明,然后再决定见或者是不见。
见天竺的使臣不是姜云明偏心,而是经过思考和挑选之后的结果。
不仅仅是天竺,就连真腊、骠国乃至波斯的使臣姜云明都见过了,在这方面并不是因为姜云明有什么私人企图,而是真真正正地从大唐的角度出发去考虑的。
怼归怼,吓唬归吓唬,实际上姜云明还是很重视吐蕃这块地方的。
虽然在历史上的唐朝在中后期的时候挺窝囊的,但是在李世民时期大唐和吐蕃的那次接触还是以大唐的胜利而结束的。
从历史来看大唐总得来说表现的还算不错,李世民时期双方只交手过一次,胜者是大唐。不过虽然是胜利了,但是大唐却没能再取得更大的战果,相反的是双方以和解而告终,这个和解就是和亲了。
也是李世民令后世网民们诟病的一个点,嫁个公主却也就算了,偏偏还好面子又要送钱又要送技术的。
而李世民之后的小李治和大女帝时期唐朝基本上都是处于守势的,不过唐朝也是保下了西域。等到了玄宗时期双方的位置又发生了反转,吐蕃反而是变成了守势。
有攻有守,但是总得来说唐朝中前期对于吐蕃这方面做的还算是不错的,功没有多少,但是过也没有多少,而当唐朝到了中后期时事情就变得有点儿惨不忍睹了。
说实话在穿越之前姜云明就不太愿意去回想这段历史,而穿越到了大唐,成了大唐的一份子之后姜云明就更不愿意去回想了,那岂能是憋屈两个字能形容的?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内部本来就是一团乱麻,而吐蕃更是趁此机会没少占便宜,而到了唐代宗的广德元年时吐蕃大军更是长驱直入直接占领了长安!
虽然那时候的洛阳并不比长安差,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比长安更加像一个国家的首都,但是不管怎么说长安作为大唐建国的都城被人占领、皇帝仓皇出逃都是洗刷不掉的耻辱。
虽然最后吐蕃仅仅只占领了长安半个月就退走了,但是主要原因并不是大唐,而就像是平原地区的人们不适应高原气候一样,吐蕃的士兵也不适应长安秋天酷热的气候导致军中疾病流行,这才使得吐蕃大军退出了长安,但是即便如此陇右道东段的十三个州尽数陷入吐蕃之手。
大唐一直到最后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