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什么?玄孙侄儿,你这是异想天开吧?前几十年打个西夏都费劲,你这个时候也打不过吧?还是想想能摸得着的事情吧。想当年我和你祖爷爷都没完成的事情,我看你们可能也没这个本事。”
赵光义:“就是!玄孙,你的志向和抱负都很远大,祖爷爷喜欢,但做事情不能意气用事,知道吗?不然你会碰壁碰的厉害!我现在还在想高梁河之战我是怎样的狼狈而逃呢!”
赵恒:“哎,我当初也是有你这股精气神的,但好在我那时候的士兵还比较争气,使得我抓住机遇签订了澶渊之盟,稳稳当当过了几年日子。要是辽军再重新来一遍,听不听寇准的话,我还真说不准!”
赵顼:“正如我皇爷爷所预料的,我确实碰壁了!碰的个头破血流。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内乱,我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军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第二年我筑永乐城,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我永乐城,我宋军又战败,20万军民几乎全军覆没。”
赵光义:“什么?20万人,全部都...”
赵匡胤:“你看看,一个小小的西夏就搞不定,还有那虎视眈眈的辽国呢!你还是想着怎么把国库弄充盈再说吧。打仗,打的是钱和粮草。”
莫凡:“实际上,赵顼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一开始就任用王安石,采取变法,以图富国强兵!”
赵顼:“是的,王安石是我最信赖的大臣。我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我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先后颁布实行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赵祯:“阻力很大吧?”
赵顼:“那是相当大!到了后来我都开始左右摇摆了,勉力维持新政。王安石后来没有顶住,加上他儿子壮年而逝,已无法集中精力过问政事,弄了个虎头蛇尾。”
莫凡:“不过,赵顼还是有股冲劲的,王安石虽然退后,但赵顼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并没有变。虽然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不变,可以说是你们宋朝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
赵顼:“谢谢莫凡给我定性。想当年我曾亲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使改革有所推进,但收效甚微。”
莫凡:“你确实很努力,但你改变不了大气候!”
赵祯:“我听明白了,你啊,就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胸怀大志,但能力却匹配不上志向,最终输得一塌糊涂。是不是?”
赵曙:“皇叔!请别这样说我的儿子!我认为我儿子是很棒的,要不是你们都得过且过,也不至于给他留下这样一个烂摊子啊!咱大宋走到这一步,积重难返,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们都有份!”
赵恒:“嚯,你这是被狗咬了吧,说谁呢?没大没小的!祖宗们在这里,还轮不上你这个病秧子嘚瑟!”
赵曙悲痛得直接无言以对......
赵顼:“父皇,您别争这口气了,咱不比这些。我在一定程度上还真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我的身体也开始吃不消了,最终抑郁成疾。”
莫凡:“赵顼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他希望重建强盛的国家,再造汉唐盛世。但时运不济,不然说不准他能干出一番惊天地的事情。哎,历史就是历史啊,改变不了了。不过,我作为后人,真的很欣赏你!我给你点赞!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赵顼:“谢谢莫凡。千难万难我一个人扛着,谁让这是我的江山呢!我真的感受到什么是积重难返了!这王朝后期的皇帝怎么折腾,也拗不过这历史的周期律啊!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赵曙:“儿啊,那就抓紧立皇储吧,先把后事定下来,以免再生祸端!”
赵顼:“我立当年9岁的儿子赵煦,也就是我的第6个儿子,即皇帝位。过了2个月,我就带着我未尽的事业西去了!我把希望寄托在了我这个儿子身上,不知道他干的怎么样!”
莫凡:“那我们就请出赵煦来吧!”
赵煦:“各位祖宗大家好,终于轮到我了。我是咱大宋第七位皇帝赵煦,和父皇的名字同音。你们说话时我都想插嘴,但是我怕乱了规矩一直是隐忍不发。这也是我的个性。我即位9岁,25岁就病逝了。”
赵曙:“孙儿啊!你怎么这么年轻就死了啊?”
赵煦:“回皇爷爷,我和您不一样,我这身体一直不好,从小就有咯血等慢性病。后来也是在很多方面没有管住自己,所以就...”
赵祯:“莫凡,冒昧问你一句,他赵曙这一支的皇帝都这么年纪轻轻就死了吗?赵曙36、赵顼38、赵煦25,后面的呢,可以先透露透露吗?”
莫凡:“可以透露,但情况不同,之后的两位虽然口碑差点,但是活的时间相对还可以,赶上你们赵家皇帝的平均数。”
赵祯:“哦,好,我没疑问了。赵煦接着说吧。”
赵光义:“你们爷俩一个音的名字,是不是故意的?”
赵顼:“回皇爷爷,我有这方面的考虑,我想着让他把我的未竟事业做下去!”
赵光义:“哦,我明白了。那赵煦你说说吧,你怎么样?完成了吗?”
赵匡胤:“那得看他爹所说的未尽事业是什么?要是把咱大宋弄成大唐,我看这辈子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