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朱厚煜打算后,明确表示反对的内侍和官员不在少数,而朱厚煜也早就想好了对策。
像费瑛这样的内侍,直接打一顿板子关起来,家奴罢了、也敢质疑天子的决定吗?我看你是不想在大明混了!
像王元宝这样不太方便动的,随便找个理由赶出太原城,王元宝是真的有任务要去办、走得很干脆,而某些企图赖着不走的人,就通通被亲卫们“客气”地拖了出去。
比起那些有各种考量的大人物,普通士兵和底层军官的思想就简单地多了:天子和皇后身披戎装、在全体官兵的见证下成亲,还请我们喝喜酒,这是给了我们天大的面子,爷爷们高兴还来不及呢,什么礼法不礼法的去他娘!
而那些被“赶”出太原城的军官,大部分其实也并不怨恨、甚至有些感激朱厚煜。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大部分军官都成功地树立了这样的认知:朱厚煜已经拿定了主意的事情,天王老子来了也劝不住,如果你不认同他、那就是你自己的思想出了问题,最好赶紧在被物理“教育”之前自行修正思想。
戚继光是朱厚煜一手提拔出来的、绝对的嫡系将领,他要是这时候逃跑会被人戳脊梁骨;张维贤是国公府的嫡子、天生的保皇派,太后和张居正他都当个屁,他反而在太原大婚事件中担任了重要的组织者。
就此,太原城内所有将领和勋贵被分成了三波。
王元宝为首的一波态度暧昧,既支持朱厚煜、又不愿意旗帜鲜明地站出来,他们被朱厚煜客气地请出太原城,让他们免受事后的追责和非难。
觉得此事过于荒谬、全力反对朱厚煜的,愤然出走、或被赶出了太原城;这批人暂时被朱厚煜拉进了黑名单,连太原大婚都这个态度,以后的政治事件、这批人就更不可靠了。
戚继光、张维贤一系的铁杆保皇派不仅不走,还要欢天喜地、大张旗鼓地帮助朱厚煜操办婚事,太原大婚就是他们用来表忠心的投名状。
用现代饭圈的话语来说,京营被朱厚煜人为地“提纯”了,太原大婚事件筛掉了一批不那么坚定的追随者,保皇派初见雏形,这是连朱厚煜自己都没有想到的。
嘉靖皇帝其实也用过类似的套路——“大礼议事件”,两者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没有任何根基的新皇骤然登基,他迫切地需要鉴别朝堂上谁是自己的朋友、谁是自己的敌人,哪些人能做到明知自己是在胡闹、还仍旧跟随。
简单地说、新即位的天子需要一次大事件让臣子们站队,嘉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通过不断挑动党争巩固了自己的帝位,培养出了自己的嫡系班底,在某个叫徐阶的狠人出现以前、他的皇帝生活都相当愉悦。
不过这种套路不能玩得太多,一是许多臣子是有节操的,投名状这种事一两次还好说,一直玩下去,除了严嵩那种真的不要脸的、没几个人能撑下去。
二是玩多了容易被识破,机敏诡谲如嘉靖、晚年不还是被徐阶给拿捏住了,历史上的万历皇帝也想玩一手“夺嫡之争”,那时就没有几个大臣买账了。
经过这次事件,京营中的保皇派以张维贤为首、逐渐凝聚成了一个小团体,他们大多是世袭罔替的勋贵子弟、和对铁三角不满的老派将领。
至于那些因为战功而崛起的新秀,他们等级太低、还成不了什么气候,暂时不在考虑之内。
而朱厚煜这边,也在对山西做离别前最后的安排。
他这次闹了这么大动静出来,皇宫里自己又说了不算,龙葵、清儿这两个孩子他是不敢带回去了,免得弄出什么狗血的lún_lǐ剧情。
清儿好办,她手上有数万精锐义军、经济来源也称得上十分独立,榆林参将死在了小王子的入寇之中,正好出现了一个缺口。
小王子败逃后、蒙哥在土默特一家做大,接下来的草原上估计会相当频繁地爆发兼并战争,来自游牧部落的袭扰也会愈演愈烈。
在这种环境下,山西边防不仅不再难有油水可捞、更面临着相当大的边防压力,勋贵和边军将门恐怕没几个愿意接这口大坑,朱厚煜把清儿安排上去的难度并不大。
香落也好说,凭借着李家在高邱的根基、和李丞汐留下的巨大人望,那孩子已经在高邱组织起了一股族兵,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也许能在几年后派得上用场。
李丞汐的死,朝廷、尤其是皇室,其实是亏欠了李家不少的,再加上自己只给了那孩子团练的名分,百官为李家叫屈都来不及、就更不可能为难她们了。
至于龙葵......朱厚煜并不是很希望把她留在山西,主要是担心清儿那孩子。
清儿很早就接受了他是个海王的事实,所以当宁子萌和香落出现在他身边时,清儿不仅情绪稳定、还能调笑着对她们评论一番,调侃朱厚煜奇怪的xp。
但龙葵就不一样了、清儿几乎是见一次破防一次,从她们第一次见面、龙葵叫朱厚煜“哥哥”的那一刻,她们两个就不可能和平相处。
清儿现在也是一方大佬了,她是白莲教的圣女、义军的领袖、思儿元珑她们的“姐姐大人”,平时有相当多的公务要忙,不可能像小时候一样天天黏在朱厚煜身边。
而且她现在也是有偶像包袱的(叉腰),要是被思儿她们看到自己冲朱厚煜撒娇,那种爆表的羞耻感......她很可能会丧失活下去的勇气。
而当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