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仅仅需要考虑宜都一城安危的孙桓,得知荆州战情之后,陆逊的头疼感觉更加剧烈。
兴山城战事发生的时候,陆逊刚好组织江东军主力,进入熊山,发起了一次围剿。
只不过,没等江东军继续扩大战果,围剿进山开垦的蜀军。
新的情报传回了陆逊身边,廖化统帅蜀汉军先锋,到达兴山外围,即将发起攻城。
陆逊不得不放弃计划,命令陈凤押解抓捕的俘虏,返回巴东城,准备着手兴山战事。
然而,廖化的行军速度太快。
在江东军回城之前,蜀汉军突袭了江东军,并且救走了汉军俘虏。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江东军的处境还不算很被动。
陈凤的背叛,让陆逊不得不优先调整巴东的军政事务,耽误了增兵兴山的时机。
陈凤只是巴东城的名义统帅,很多军政命令都出自陆逊的手笔。
但是,陈凤终究还是掌握了一些机密,降将出走之后,很多情报需要进行脱密处置。
原本归陈凤负责的军务,也需要安排新将领重新接手。
等到陆逊安排好一切,兴山城局势已经恶化了,江东军失去了兴山城外的全部据点,守兵困守孤城。
在关羽和廖化的面前,狭窄的山道,并不适合作战。
依托兴山孤城和汉军僵持,对江东军来讲,并不是一个聪明做法。
从那时起,陆逊对兴山城战局,选择了置之不管。
在陆逊看来,兴山城靠近河道,江东军更可以发挥出水军优势,重新夺回兴山城。
兴山城战败之后,陆逊调走了孙桓,安排相对稳健的鲜于丹防守姊归。
只不过,陆逊的反击还没有开始,汉军的进攻再度开始。
夺取兴山城之后,汉军马上南下,对秭归发起进攻。
为了应对蜀汉军的威胁,陆逊多次往秭归增兵。
秭归的局势刚刚稳定,宜都方向,又出现了敌情。
西荆州处处警情,陆逊手头的兵力,远不足以解决这两路危机。
……
面前的这名江东军士兵,已经是孙桓派来的第三位求援士兵了。
陆逊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沉思,根据来人的报告,蜀汉军已经完成了宜都南城外的器械建设,部队正对其他三座城门展开包围,参与包围的蜀汉军数量越来越多。
孙桓对宜都守城战的看法非常消极,希望陆逊能够提供支援。
陆逊的手指有些发麻:“你先下去休息,回城的时候告诉孙桓,不论是主公还是我,都不会放弃宜都,更不会舍弃孙将军。”
士兵松了口气,“那我就不休息了,马上动身回城,将士们枕戈待旦,等待大都督的支援。”
说来也巧,诸葛瑾此时正站在陆逊身边。
士兵离开后,诸葛瑾开口了,“孙桓将军虽然屡屡抗命,终究还是孙将军的亲属,汉军对宜都的压力在不断增强,大都督尽早派兵支援为妙。”
陆逊长叹一口气,“我倒是很想出兵宜都,可是,夷陵城里的兵将数量不多了。”
陆逊虽然是江东军大都督,却没有掌握整个东吴的兵权。
实际归陆逊调遣的,只有西荆州的兵将。
这两年,西荆州是蜀汉与江东角力的主战场。
连番作战,再加上各种损失,江东军的老兵损失惨重。
尽管孙权及时征兵,并且,优先把新兵配给陆逊,但是,部队的战斗力还是大幅削减了。
巴东、巫县两地,士兵数量不多,只能自保,但毫无疑问,这些人的存在,分散了陆逊的可用兵力。
江东军多次增兵秭归,陆逊手上的可用兵力大幅减少。
贸然支援宜都,一旦战事出现变化,江东军会无兵可用。
趁着宜都战情还不算紧急,陆逊留下最后一支兵力,可以在危急关头救急。
再说了,和姊归相比,宜都的重要性要弱很多,即使宜都丢失,将士们还可以在夷陵坚守,掩护西线部队撤退。
陆逊准备观望几天后,再做决定。
思索了一番,诸葛瑾开口了,“巫县和巴东城都有我军的重兵,既然我军兵力紧张,大都督为什么不派出水军,从两地抽调将士回援,蜀军没有水军,必然无力阻拦。”
陆逊叹了口气,“没错,蜀军无力阻拦水军运兵,现在时机不成熟,我军不能太早把巫县、巴东两地的部队撤回城。”
军事上的东西,陆逊并没有跟诸葛瑾这个外行人过多讨论。
以巫县和巴东两地的兵力,虽然无力出击,但是可以坚守城池。
而且,两城将士们留在蜀军侧后,可以让关羽投鼠忌器。
一旦巫县和巴东的兵力发生调动,等于是解除了蜀汉军的侧后压力,那时候,关羽对秭归城的进攻力度,必然会增大。
对江东军来说,这种调兵行为,等同于饮鸩止渴。
而且,关羽身经百战,堪称军神。
当巫县和巴东出现破绽的时候,蜀军未必不会调整方向,集中兵力西进。
姊归守军总不能放弃坚城,在野外与关羽进行决战吧。
如果蜀军夺下了那两座西荆州重镇,蜀地的物资兵员支持就会源源不断进入荆州,整个战局都变了。
陆逊还有一层考虑,只要巫县和巴东两地的兵马威胁着蜀军的侧后。
关羽就不会毫无防备的攻打秭归,蜀军的后勤补给线也将会拉长。
江东军会拥有更多战机。
南线的重要性,远远比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