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一战,满清十万大军无法奈何区区不足万的明军分毫,经月时间不得寸进,也让北方各个实力派都看清了满清真正的实力。
而随即传来在京畿腹地,都已经被明军四处肆虐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北方已经开始了大地震。
谁也没有想到,如日中天横行天下的满清,竟然是如此一个空架子,一场大败之后,竟然连京畿地区都能任人蹂躏,而无可奈何。
虽然大明如今还只是略略翻身,还远没有能够壮大到足够北伐的程度,但是北方的实力派们心中,已经开始打起了小九九。
以南代北,向来便是困难重重,是少数开挂者所专用的,无论南北朝之初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还是今世大明太祖朱元璋,都是一等一的狠人。
唯一想不到的是,以南伐北竟然成了老朱家的专利,眼看着大明就要咽下最后一口气了,谁知道一个唐王一番折腾之后,竟然让大明重新翻身,或许也可以称之谓回光返照了。
毕竟唐王在江南干的事,可是已经传遍整个北方了,如今北方各地的士绅,对于唐王的敌意,那绝对是在满清之上。
唐王虽然干的起劲,但显然是已经失了北方‘民心’,这必定会让其在北伐之时,经历更多的困难和阻挠。
但满清威严开始下降之时,各地实力派虽然还没几个产生鼎似可问的错觉,但骑墙观望与藩镇一方的想法的,却大有人在。
比如还在陕西的吴三桂,就已经开始萌生这种想法了,甚至因为满清将陕、山二地的绿营精锐征调大半之后,更是完全按捺不住这种想法了。
趁着明清双方胶着之时,吴三桂已经开始打着防范湖广贼寇的名义,慢慢将自己的势力向汉中、四川渗透而去。
以残破的陕西作为根据地,那显然不是理想之地,虽然是精兵之地,但自李唐后,关中已经变得越来越贫瘠,单靠陕西的赋税,已经支撑不起来养军的需要了。
而四川就不一样了,向来便是大明的粮仓之一,若是能够拿下四川与陕西,封住潼关,他已经便成了当年的强秦,可以坐看关东乱局,窥机而动。
对于吴三桂来说,唯一麻烦的便是身边的孙思克,还有孙思克所带领的近万汉八旗,以及刚刚败退回陕西,正在陕西征兵操练的赵良栋,张勇,王进宝等满清铁杆绿营将领们。
当然吴三桂并不是怕了这些人,而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会让他极为束手束脚,稍微动作大一点,就会引来这些人的注意,从而将满八旗给招了过来。
说实话,镇守辽西走廊多年,与满清交战多年的吴三桂,对于满八旗的敬畏,可谓是深入骨髓,若不是将他逼到绝境,他是绝对不愿意与满八旗开战的。
尤其是当下满清实力犹存之时,他更不愿意和满清先一步拼个你死我活。
再次以冲冠一怒为红颜为借口反清,然后一路打回山海关,听着挺带劲,干起来更是十分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兵败身死成为烈士被记载在史书上可能性倒更大一些。
当烈士什么的,那是卢象升、孙传庭这类求仁得仁的人该干的事情,他吴三桂可不是这类人,有兵有才在乱世活下去的机会,无论是最后是大明再次翻身,还是满清依旧是笑到最后,他只要尘埃落定之后向胜利者输诚就可以了。
当然,最美妙的便是明清打个两败俱伤,最后他吴三桂能够自立一方,或者进而问鼎几许,不都要比当一个烈士要强的多么?
不过眼下也并不是什么也不能做,比如趁着满清无力在陕西行动之际,以整军备战随时支援我大清,或者镇压地方反叛势力为借口,将军队扩编一番,倒是问题不大。
就算孙思克这个铁杆满清奴才给捅上去,估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他吴三桂一天不打起反旗,如今焦头烂额的清廷,也腾不出手来拿他立威。
最多也就是笔墨官司打上一段时间,最后被满清朝廷不痛不痒的申斥几句而已。
善于把握机会,绝对是吴三桂这种人的天赋,毫不拖泥带水,说干就干也是吴三桂能成为平西亲王,而其他明军全部死在辽东的原因之一。
吴三桂的异动自然惊动到了孙思克,这个名义上协助平西王镇守地方,实际上是满清监军的家伙。
眼见吴三桂已经拥有近十万大军,此时还在不断的扩编军队的情况后,孙思克一边八百里加急将情报送至京城,一边当面询问吴三桂此举何意。
当然在这个人心思变的节骨眼上,孙思克是不敢亲身去质问吴三桂的,只是派去了使者而已。
面对孙思克的使者,吴三桂当然看的出来对方的堤防之心,更是随便敷衍了使者几句,便即将之赶了回去。
当吴三桂以防范湖广明军进入四川,然后以四川为跳板攻打陕西的理由给孙思克使者讲述了一遍后,孙思克直接气极反笑,这种理由估计连三岁三孩子都骗不过,眼见吴三桂已经有了异心,孙思克立即命令汉八旗全军警戒,更是派人知会赵良栋等一众陕西绿营将领,做好了防范准备。
但让孙思克与赵良栋一行人诧异的是,吴三桂却是迟迟没有打出反旗,所部更没有任何异常的调动,只是不断的征募着合格的青壮入伍,就似乎真的只是扩军备战而已。
当然无令便即扩充军队,在大明崇祯后期也许根本不算个事,但在大清刚刚立国的如今,这种行动与谋反也没有多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