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茶楼之中,闻焕章发现正有人拿着报纸,在茶楼里解读。一些有报纸的,也在听他评论:
“这个王伦王先生,人称白衣秀士,不但是梁山泊立寨时的元老,还是朱将军第一信任之人。”
“朱将军在梁山泊替天行道时,只要外出征战,都会留王先生看家。”
“现在朱将军把他调到燕京,显然是要以燕京为家,以后扎根这里!”
从王伦携带五百学子前来,引申到朱武要扎根燕京。茶楼里的人丝毫不觉得他在胡说,反而大声叫好。
自从朱武占据燕京以来,燕京城虽然经过一阵混乱,却在平定下来后,很快恢复繁荣。
尤其是辽国权贵被清洗、弊政也被革除后,燕京城中百姓,都感觉到日子好过许多。许多受益之人,都在拥护朱武。
再加上朱武从山东运来许多物资,平抑燕京物价。朱武在燕京得到更多的人拥护,许多人都期盼他扎根燕京,真正成为自己人。
王伦来京的消息,便被人这样解读。而且还被人称赞,期待此事成真。
恰巧看到这一幕,闻焕章已知道燕京城人心向背。虽然如今的燕京城名义上归大宋所有,大宋朝廷在这里却没有丝毫影响力。这里的百姓早已是只知朱武,不知大宋朝廷。
心中想着这些,闻焕章又听到读报人对这条新闻的解读,劝说有意考试的人,赶紧前去报名:
“这次考试名义上是为大学堂和讲武堂招生,所以有些学子,对此不够重视。”
“但是以我来看,这次考试就是没有科举名义的科举,许多燕京官吏,都会由此诞生。”
“而且这次考试虽然不会授予进士,但是通过殿试的,却都做朱将军的学生。相比宋国的天子门生,可谓性质相同。”
“所以王伦在山东听说后,都要带五百学子进京争夺这个名额。没参加报考的人员,一定要尽快参与!”
喋喋不休地说着这些话,读报人又提醒报考的人已经超过两千。参与竞争的学子,一定会越来越多。
然后这人又以此为引,说了几个风头正劲的考生,猜测哪些人会一步登天,成为朱武学生。
闻焕章听着无趣,自己取出报纸,从第一期开始,观看这份报纸。
燕山时报的发行时间并不长,印刷量和发行量实在称不上大。而且,因为活字印刷的不成熟,朱武在印刷上采用了自己在梁山泊摸索出来的油印技术。这种简便的技术在梁山泊印刷教材时也曾经得到验证,在燕山时报的印刷量不大的情况下,朱武用这个技术,印刷这份报纸。
没有关心报纸是用什么技术印刷,闻焕章看着这份报纸,把它和东京的小报相比:
“和东京的小报差不多,字迹都有些不清晰,但还能够识别。”
“而且二十文钱,已经很便宜了,里面的内容也比胡编乱造的小报强很多,更加真实可信!”
“有这样的报纸在,燕京城不会像东京一样,有各种小报存在。”
对这份报纸赞叹不已,闻焕章想到东京城中胡编乱造、被朝廷屡禁不止的小报,觉得这份报纸在各方面,都要胜过它们。
再看着上面大多用左右横排、简体书写的字迹,闻焕章更感到朱武用这份报纸,在推行一个大计:
“左右横排、简体书写,以前就实行于梁山泊。”
“如今朱武把它用于报纸,看来是想在燕京,推行这种写法了!”
“这样燕京和大宋的区别就会越来越大,成为两个地方!”
心中这么想着,闻焕章再看着日期上和宣和五年并列的道历三千八百二十年,心中更是大惊。不知朱武在梁山泊早已采用道历的他,在看到道历纪元之后,立刻认为朱武是铁了心脱离大宋,不奉大宋正朔。
“纪年都改变了,下一步就是改元了。”
“好在朱武还没有走到这一步,还有可能劝阻!”
心中安慰自己,朱武还没有自立年号,仍旧把宣和五年,放在道历前面。
继续往下看去,闻焕章在第一期头版头条上,看到了朱武亲自为燕山时报撰写的发刊词,以及对这份报纸的展望。
从这里,闻焕章知道燕山时报以燕山府路的时政新闻为主,并且有文化等版块,接受他人投稿。
虽然没有为燕山时报写稿件的想法,闻焕章却仍旧认为这样能吸引不少人。随着燕山时报的影响越来越大,一定会有许多人来投稿。
继续观看,闻焕章在时政上看到了许多消息,还看到燕京大学堂和讲武堂招生的通知,以及考试时间。对他来说有些神秘的文考、武考,终于浮出水面:
“原来真如那个读报人所说,这就是燕京的科举。”
“除了没有科举的名义外,这两个考试,和科举、武举无异。”
“朱武的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
从朱武选拔人才的举动,闻焕章看出了他的雄心。招揽这么多人才的朱武,志向绝不仅仅在燕京一地。
而且,从初试的安排来看,闻焕章更是看出,朱武在利用这种办法,增加统治根基:
“初试极为简单,而且通过之后,就能进大学堂学习,毕业后成为官吏。朱武是在用这种办法,拉拢燕京人心。”
“现在已经有两千人报考文试,武试报考人数也可能不少于这个数。”
“这些人的背后是一个个家族,他们当上官吏,他们背后的家族,多半也会投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