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青春校园>从水浒开始修炼>第244章 科考
,没条件博览群书。”

“像我这样一直在教学不辍,还能向朝中权贵借取图书的,天下能有多少?”

“通过这次初试,岂非轻而易举!”

放下对这次考试的担心,闻焕章在等待初试放榜时,不断和其他学子交流,发觉前来参加考试的宋国学子,多是山东之人。这让他更加明白,梁山泊在山东的影响力非比寻常,对于朝廷来说,实是心腹大患:

“可惜我这样想,朝中诸公却不见得赞同。”

“对于朝廷来说,近在咫尺的王庆、田虎,才是心腹之患!”

想到这几年王庆、田虎的坐大,闻焕章不由得一阵叹息。这几年朝廷的兵力主要在平定方腊和北伐燕云,导致先前并不重视的王庆、田虎,开始膨胀起来。

如今,田虎在河东占据五州五十六县,伪设文武官僚,自称晋王。王庆在京西占据八州八十六县,僭号改元,自称楚王。

这两人相比占据燕京的朱武来说,不但已正式称王造反,而且占据的地盘距离东京更近,威胁朝廷腹心。

所以,朝廷的重心已转向两地,对割据燕京的朱武,更加难以顾及。连朱武分科考试的事,都只能视若罔闻。

“罢了!不想这些了!”

“我只需要为宿兄劝说朱武不要反叛,其它诸事就要为他效忠了。”

“如今还是应付考试,取得效忠资格要紧。”

将注意力集中在接下来的考试上,闻焕章开始分析接下来的复试,应该如何去考:

“复试分为时务、明经、明法、明算四科,只需通过一科,便能参与面试。”

“明经、明法、明算不用多说,应该和前唐一样,没有多少变化。时务则可以看做进士科,主要考察策论。”

“这四科的重要性,当以时务为先!”

明白进士科在科举中的地位,闻焕章对明经、明法、明算三科,并无多少看重。如果是为做官而来,考取这三科或许是一个好途径,但是对于立志要说服朱武的闻焕章来说,唯有时务,才值得他重视。

而且,从时务这个名字中,闻焕章知道考试的题目,多半就是时务策。这对他的目的来说,可谓颇为有利:

“我若劝说朱武,莫过于用时局说服他。”

“或许可以用时务科的策论,阐述这件事情!”

有了这个想法,闻焕章在接下来没有继续交游,而是以当前的时局,写了几篇策论,期望在参加时务科考试时,写给朱武观看。如果朱武赞同其中观点,他自然能够被看重。如果朱武不赞同,那就正好被淘汰,不用效忠朱武。

只是,他的这个想法,在见到初试通过名单时,很快就放下了。因为闻焕章发现,通过初试的人选,足有一千八百人。这么多的人有资格参与复试,即使只有四分之一的报考时务科,朱武也没有精力在复试时,就会参与评卷:

“朱武若看不到,我还要不要这样写?”

“万一评卷的人是庸才,把我黜落了怎么办?”

泛起这个担心,闻焕章实在没有通过时务科的把握。因为他在大宋时,就曾经数次信心满满去考进士,却没有通过一次。对于类似进士科的时务科,闻焕章并无十足把握通过:

“如果不能通过复试,那就连参加面试见到朱武的权力就没有。”

“所以当前要务,是以通过复试为先。”

“对我来说,最容易的应该是明经科,然后是明法、明算。”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科相比进士科,难度要低多了。对于一直在教学的闻焕章来说,考明经轻而易举。

然后,再看看明法科、明算科,闻焕章觉得同样比时务科更容易,通过它们的可能,要比时务科更大些。

看看考试安排,从三月十一日开始每隔一天考试一科,时间上没有,闻焕章心中一发狠,把这四科的考试,全都报考参与:

“四科总有一科能中,甚至能考取三四科。”

“这样我就能参加面试,把先前写的时务策,呈给朱武观看。”

“甚至于如果通过的科数多了,我能更得重视,再加上先前的交情,能更容易见到朱武。”

怀着这个想法,闻焕章在接下来的数日,接连参与考试。即使感觉到每科的试题都不难,闻焕章在连考四次后,也不由心力交瘁。对他这样上了年纪的读书人来说,隔一天考试一次,实在休息不过来。那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在此时更有优势。只是,年轻人知识上广度不够,有能力参与四科的,那是少之又少了。

就这样考完四科,闻焕章接连休息了几日,这才感觉到精力恢复,外出和人交流。

此时,朱武允许落榜初试学子进入预科学习的命令已经颁发,那些落榜学子,一个个欢呼不已。除了有一些离开燕京外,大部分与试学子,都选择读预科。毕竟按朱武的命令,预科学子每年都能参与考试,考上学堂之后,同样能做官吏。

所以此时的燕京城,仍聚集着数量众多的读书人,这些人拿着报纸,以未来官吏的身份,纷纷点评时事。

各种时事当中,除了朱武亲自带着军队参与抗旱外,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在卢俊义主持下,仍在举行的武试。

“这些武试考生,都是各地豪杰。江南方腊的余部,都有人来参加呢!”

“什么方腊余部,分明是方腊的亲戚。只看方杰的名字,就知道是方腊的族人!”


状态提示:第244章 科考--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