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用抗击胡虏的名义,获得天下大义!”
听到朱武的这个口号,闻焕章忍不住冷汗涔涔,浑身一阵战栗。
作为一个读书人,闻焕章如何不知道,自从春秋时期齐桓公用“尊王攘夷”称霸以来,许多帝王将相,就是用抗击外敌的名义,获得天下大义。
如今,朱武把这种行为提炼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八字口号,可想在宋国遭遇侵略时,他抗击胡虏的行为,会赢得多少人支持。
可以说,朱武只需要在抗击金国时立功,他取代宋室的行为就不再是谋反篡位,而是以天下为己任,顺应天下民心。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实是为朱武扫清再次造反的障碍。让他脱离君臣之义的限制,用保天下的名义,争夺天下人心。
正因为明白这点,闻焕章听到朱武所言后,只感觉紧张不安,心中复杂难言:
“如果这句口号真的深入人心,将来宋国遭到金国入侵、朝廷又难以抵御时,全天下的人心,就会归于明公了。”
“那时取代宋室,也是轻而易举。”
“难道说,我要做大宋的掘墓人,帮助明公夺位?”
虽然心中已倾向朱武,也打算追随他做个开国功臣。但是在想到自己有可能成为大宋的掘墓人后,闻焕章的心中,仍不免有些复杂。
从宿太尉那里深知大宋虚实,闻焕章知道只要金兵南下,大宋必难以抵挡,能够和金兵一较高下的,只有梁山泊兵马。
可以说,只要他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宣传得深入人心,将来代宋之功,他就会排在前几位。
这样一个结果,对于当初抱着劝朱武归顺宋室的闻焕章来说,着实有些讽刺。他本人实在想不到,自己留在燕京后,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发生这么大变化。
“难道说,我当初是做错了,不该来到燕京?”
泛起这个念头,闻焕章摇了摇头,停止这种思绪。作为新科状元,闻焕章在燕京深受朱武看重,相比在宋国东京城外教书,他知道自己即使有机会回头,也不可能回去。
所以,在听到朱武让自己负责对宋国的宣传后,闻焕章虽然因为以前对大宋的忠心有所迟疑,却很快想了个理由,自己说服自己:
“诚如明公所言,天下重于家国。”
“如果赵宋不能够保全天下,他又有什么资格继续做天子呢?”
“到时易姓改号,自是应有之义!”
用这个理由说服自己,闻焕章很快接受了朱武的理论,认为自己追随朱武是为了保全天下,而非违背忠义。
而且,通过自己的转变,闻焕章也想到了如何说服宋国文人,让他们接受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以保天下的名义,将来效忠朱武:
“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明公可以用这句话为引,宣扬华夷之辨。”
“然后再宣扬齐桓公和管仲的事迹,尤其是尊王攘夷。”
“这样在将来金国南下,明公乘机夺取宋国东京后,就可以用尊王攘夷的名义,挟天子以令天下。用大宋天子的命令,调动宋国群臣。”
“如果宋国群臣听令,再在明公的号令下驱逐金国,明公自然能获得保天下的大功,将来取代赵宋。”
将朱武的方案细化,同时提出了“挟天子以令天下”之策,闻焕章内心之中,已彻底倒向朱武。
对此极为满意,朱武觉得让闻焕章负责这件事极为适合,和他仔细探讨华夷之辨的问题,对闻焕章能认识到华夷之别,感到极为欣慰。
同时,为了避免在燕京产生内乱,朱武告诫他道:
“宣扬华夷之辨的时候,一定要以文化为主,把认同中华衣冠、礼仪、习俗的人,都纳入中华民族。”
“不要狭隘地以宋人、辽人或者汉族、契丹族区分,以免金人未至,自己内部先乱。”
向闻焕章仔细解释中华民族的含义,朱武道:
“像是燕京的契丹族,虽然最初是胡人,但是二百年下来,许多人已经和汉族无异了。”
“把他们归为胡虏,实在极为愚蠢。”
“所以,我们要以中华民族的名义,让汉族、契丹族、奚族等族认同,把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对抗胡虏。”
知道燕京还有不少契丹族和奚族等族群,闻焕章对此极为慎重,向朱武道:
“若是有些人不认同中华文化,不认为属于中华民族,那又该怎么办?”
朱武毫不犹豫,回应道: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他们不认同中华,就把他们赶走。”
“驱逐胡虏的大义,就是来源于此!”
再次提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朱武让闻焕章仔细斟酌,在宣扬华夷之辨时既要避免矛盾,也要明确立场,让那些胡人知道,唯有融入中华,才能在这片大地上生存。
而且在对普通人的宣传上,也要让他们认识到,天下倾颓之时,个人难以自保: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亡国、保国,亡天下、保天下,这其中的意义截然不同。一定要让大家以天下为重,不要纠缠于一家一姓之私。”
“要人们知道保天下和驱逐胡虏的大义,唯有保住天下,才能重享太平!”
让闻焕章找人多写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