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青春校园>海上长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三月战争 四

能如此顺利的发现智利舰队,除了智利舰队的航线毫无隐蔽,还与海抗军新改进的一个兵种有关。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当然也和运气有很大关系,毕竟在大海上航行,夜间偏离航线十海里八海里都是正常现象。如果运气差的话,两支舰队擦身而过而相互不知绝对不稀奇。

李广有一个思维习惯,他从来都是把海抗军放在弱势地位思考战局的,事实上海抗军对于强大的i本海军来说的确是弱势。既然是弱势,那么就要从学习对手研究对手。

郑学昌从天龙号上俘虏的i本海军被李广充分挖潜,得到了不少有益的训练方法。从二十一世纪来的李广也有很多思维局限,他过于看重技术,比如对空和对海的搜索李广的脑海中也有思维定式--雷达。但从i本海军俘虏口中,李广得知了i军夜战的一个秘密。

i本海军经常自诩夜战水平天下第一,除了训练充分之外,有一个杀手锏--猫眼。所谓猫眼,就是专门培养夜视能力强的人员担任观察哨。i本鬼子雷达技术不行,就从人员上下工夫。为了培养猫眼,不仅有了一整套的训练方法,而且还有专门的饮食和补品。所谓补品不过就是维生素之类的对视力有益的东西,小鬼子还做不到转基因。

i本鬼子的雷达技术不行,而李广干脆就买不到雷达,对于i军这种猫眼训练海抗军毫不犹豫的采纳。现在海抗军不仅军舰,连潜艇和陆战队都有猫眼兵。在海抗军中这些观察哨被称为千里眼。

而这次发现智利战舰,海抗军的千里眼们根本就没有费多大劲,智利舰队在漆黑的大海上灯火通明,简直如同游轮,实在是太好找了。

在发现智利海军舰队之后,郑学昌带着两艘战舰绕了个大弯悄悄的就缀在了智利海军舰队的后面。

智利海军的狂傲使得他们在短短的一天中犯下了两次大错。第一次智利海军不该对渔船出手,对渔船的出手不仅使得海抗军明确判断了对手的敌意,使得海抗军立即做出了反应。而且智利海军对于渔船使用的是舰炮,没有动用潜艇偷偷的清除,使得电报能够有时间发出。要知道战舰绝对比渔船发现对方要早,毕竟战舰上装备的大口径望远镜绝对不是渔船上的船员视力所能比拟的。

而夜间舰队航行,没有隐蔽航线,更是灯火通明。这是另一大错。这两个大错注定智利舰队在开战初期要吃大亏。

郑学昌作为海抗军水面舰艇的最高指挥官,实际上也只经历过一次战斗。但是生与死之间的战斗使得郑学昌迅速成熟。他没有冒失的发起袭击,而是命令两艘战舰悄悄的靠近智利舰队。

智利海军编队航行速度不快,仅仅以不到十节速度前进,凌晨四点大多数海军还在睡梦中。最为奇怪的是智利海军的一艘潜艇现在也是在海面上航行,海面上航行也就罢了,脑残的竟然在塔台上亮起灯火,简直是愚不可及。

暗夜中霸下号和睚眦号悄悄逼近智利海军舰队。凌晨四点是人一天中最为困乏的时刻,霸下号选的就是这个时机。

五海里。智利海军毫无觉察。

三海里,智利舰队仍然没有丝毫察觉。

二海里,智利舰队已经肉眼可见。

两千米,智利舰队仍然没有丝毫反应。

就是这个距离。霸下号和睚眦号已经和智利舰队尾部的两艘船平行前进。郑学昌一声令下,两艘战舰she出六枚鱼雷。

霸下号和睚眦号没有找个头最大的海军上将拉托雷号战列舰,而是瞄准舰队尾部的一艘货轮和一艘军舰开火。

说实在的,海抗军和i本鬼子是死敌,但是i本海军的一些战斗技巧,和拼命jing神也使得海抗军很是佩服,尤其是郑学昌这个英式海军军官也相当佩服。i本海军的鱼雷战,虽然没有敢自吹天下第一。但是其驱逐舰的鱼雷战术是相当的犀利。仅仅从其战术参数上就能知道一二,白天五千米,夜晚两千米。(这是i军驱逐舰勇敢的标准。)

海抗军的貔貅潜艇在实战中,发she鱼雷一般不超过一千米。但是对于水面舰艇来说,两千米,即便是在夜晚也是极其危险的距离。这种距离对手的舰炮无论是大口径还是小口径都能做到一击而中。海抗军这种小小的战舰对于巡洋舰和战列舰的主炮在如此距离上简直就是如同纸糊一般,毫无防护力。

武器不如人,训练不如人,如果不敢拼命的话,海抗军如何能和强大的敌人作战。要想打败对手,要想保住石像岛,唯一的办法就是险中求胜。郑学昌对战局认识的很清楚,他两千米距离发she鱼雷就是在兵行险招,就是在拼命。

鱼雷she出,郑学昌的心中立刻就提了起来,心中默数时间。两分钟后,接连几声巨响,炸得智利两艘船立刻就是火光冲天。在这一刻,黑暗的海洋和宇宙被爆炸的火光点亮,整个海域从黑暗沉寂中苏醒。在海抗军战士的眼中,爆炸的火光是辉煌的战果。但是在智利士兵的眼中,两团火光在暗夜的大海上如同鬼火幽灵,如同死神的镰刀闪亮的寒光。

霸下号上战士们传出一阵欢呼,郑学昌也兴奋的一跺脚。其实夜战中,即使两千米距离,也很难确认攻击目标的型号。但是郑学昌能肯定一点,六枚鱼雷全部击中,而且全部爆炸。这种威力除了战列舰,无论是巡洋舰还是驱逐舰都抗不过去,如果是商船的话,绝对已经解体。

此时作为指挥官的郑学昌


状态提示:第一百一十三章 三月战争 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