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袁晔为代表的政府部门,最头痛的就是移民。
虽然各方面一起努力,从孟加拉和锡兰以及缅甸移民而来相当多女人,补充了劳动力的不足。但是这远远不够,从国内转运到大唐岛的人口数量在十一月再次达到一个高峰,但是仍然不到五万人。
照这个速度,明年一年也不过是移民五六十万人口。根本就难以填补巨大的缺口。
移民可是海唐国的基本国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比海抗军对日作战还要重要。倒不是说海抗军作战不重要,海唐虽小,作为一个国家至少也能找出十项八项是基本的国策。其中移民就是国策中最最重要的一项。
远的不说,眼前海唐国的农业和工业就需要大量的人口。农业人口素质要求相对低一点,但是没有庞大的基数,海唐需要的工人就难以挑选。
三五年内,海唐就有一个极大的隐忧,也需要人口数量解决。
由于海唐国至今没有得到美英两国的正式承认,而海唐占领大唐岛的行为,西方国家嘴巴稍微歪歪就是侵略他国,奴役其他民族。
要是稍加渲染,海唐国和轴心国的侵略就成了一个性质。要是这种观念一旦在美国欧洲形成主流,那么海唐国可就步步艰难了,还有可能招致许多国家的联手打击。
但是,海唐国只要做到一点,这种观念就没有了基础。那就是唐人要迅速成为大唐岛的主体民族,简而言之人数上要超过土著。
这种方式,对于白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欧洲国家人口本来就不多的,不可能大规模的移民。但是对于中华来说,这不是问题,中国有的是人口,这是华夏的优势所在。
大唐岛加上海唐国的其他几个岛屿,土著各族民众的总人口大约在五百万上下。
也正因为如此。在移民计划中。海唐国的目标是在一九四五年年底前,唐人总量达到五百万。
---------
不过移民说来简单,但是这个年代的国人对于外部世界了解极少,绝大多数人都对海外心存恐惧。甚至有的人,宁可穷困一生,也不愿意离开故土找生活。不是实在难以活下去,国人是不愿意移民的。而且移民的道路艰险,死伤在所难免。仅仅在四二年,从云南和四川空运到印度的过程中,死亡人数就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不过。中华人口基数庞大,在国内已经实在难以生存的人数不再少数。得益于中途岛海战。袁总理和委员长私下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倒是对移民大开绿灯,没有阻挠,甚至还有所配合。
其实,蒋委员长很清楚,把失地的农民转移出去,是有利于国内的经济的。但是一国的领袖。还是要面子的,养不活百姓,这种话实在是好说不好听。只是暗中默许,已经给了海唐国绝大方便,移民的潮流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海唐国只需要把人群从四川和云南组织一下,运输由着美国空军担纲。海唐国只用负责少量的运输费用,就可以把这些人通过铁路送到印度港口加尔各答。海唐国的商船或者美国英国的商船因为有求于海抗军护航,一点费用不收,就可以把人员全部送到大唐岛。
政府方面已经竭尽全力。方方面面付出极大努力,移民数量才达到目前的规模,而这已经是最经济的移民手段。即便如此,移民五六十万,海唐国也要拿出几百万美金的费用。
如果加大移民力度的话,这个费用就会直线上升,经济上非常的不划算。
经过多方考量,袁晔为代表的政府方面,最终决定,增加四三年的移民数量,目标定在了一百万人。
当然这一数字是政府主导的移民,事实上最终数字肯定会超过这个数字。要知道,海唐民间商人们主导的移民数量也不会太少。这些商人们通过血缘或者同乡地域等各种社会关系吸引的人数也是相当大一个数目。商人们招人,和政府招人自然不同,他们招手的人员是有针对性的,或是适合当工人,或是适合做商人。
移民很花钱,但是对于海唐国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力不足,即便是未来世界大战结束,海唐国也捞不到足够的利益。
同样的,没有足够的人力,海唐国在未来也不可能发展出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
---------------
政府方面之所以把移民目标制定在一百万人口,是有相当道理的。因为这些移民大多数是孤家寡人,只有很少部分是全家投奔的。
海唐国初建,信誉尚未建立。虽然战绩不错,但是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海唐国对于国内的影响力还是不够。不少人家即便是加入了移民行列,大多数是家庭中出一个或者两个人,有先探探路的味道。
也就是说,这一百万人,大多都是直接的劳动力。这些人暂时没有养家的负担,对于海唐的经济贡献堪比五百万以上的正常人群。
加上现有的移民,到四三年年底,海唐国就有差不多两百万纯粹劳动力。
两百万纯粹劳动力所能支撑的经济能力绝对不可小觑。即使是大多都从事产值不可能高的农业生产,也足以使得海唐国的经济实现腾飞。
这样的经济规模,有一个很好参照物可以对比--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在二战中,不过七百多万人口。其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绝对没有两百万人口,但是其农业产值却可以达到近一亿英镑,相当于四个多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