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总理说服蒋委员长,用语不多。但是却让委员长立刻向罗斯福表示:琉球自古就是中华领土。
理由有三:
其一,战败的日本将会不再拥有军队。没有军队蒋委员长怕鸟。
其二,如果中华再次和日本起冲突,海唐国将会无条件全力以赴。
这两条对于蒋委员长来说。说服力其实不大,开疆拓土,委员长喜欢在日记中实施,委员长是那种高瞻远瞩的人物。更看重眼前利益。
那么第三条就非常合委员长的胃口了:将来占领琉球,总得驻军吧。比如阎锡山的部队,再比如桂系军力,再比如某党。
总之就是把这些蒋委员长的眼中钉弄到海外。此言一出,委员长立刻龙心大悦。
在这次会议上,李广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此。为中华突破第一岛链略尽心力量。至于未来琉球群岛是握在中工手中还是蒋委员长手中,李广其实并不很担心。无论如何都是在中华手中,这就足够。至于可能出现台-独那种不认祖宗的,真以为海唐手中的刀是吃素的?
排在第二位的事情是。海唐国正式担当起了向国内输送美国援助物资的任务。
这一点。蒋委员长最为热心。
说到美国援助中国的物资。蒋委员长就一肚子气。印度洋上的运输,一直是海唐帮忙。而在印度大陆上的运输,则是控制在英国人手中。
更可气的是。美国援助物资的分配权力归史迪威。
要是评价史迪威,军事上。李广认为此公眼高手低。当初史迪威指挥中国远征军,结果英国人率先撤退,造成缅甸的溃败,幸亏李广早做准备,远征军才没有沦落到如同历史上那般惨况。
而史迪威一直以他“想象中”的美军战斗力为标准要求华军。指挥失当,那是必然。最基本的知彼知己都做不到,这样的指挥官,就实在是太不称职了。中国以现在的经济实力,根本不可能打造出百万精兵。即使是现在国内的主力部队,实际上也只是轻武器不缺,重武器严重短缺。
要是仅仅军事观点分歧的话,华军将领也可以通过演习或者说服的方式劝诫。但是,这一点却根本做不到。
美国援助的物资,有一个极大弊端。在印度实际上并没有分的很清楚,到底是给华军的,还是给英军的。
于是,本来没有绝对权力分配物资的史迪威争得了美国陆军大佬马歇尔的同意,(他是将领)就有了操作余地,完全掌握了对华物资的分配资格。从而以此为要挟,强令华军听他的指挥。
史迪威的刚愎自用极其严重,虽说依靠驼峰航线,不可能运输重武器。但是轻武器,比如步枪,美国援助了两年多,竟然到华军手中仅仅十万支。
这比李广当初卖给国内的步枪数量都不如,如何能满足战场需要。
史迪威每月给华军运输六千吨物资,听着是真的不算少,而且也是美国政府承诺的数量。但要是知道这六千吨物资都是什么玩意,简直要气炸李广。
大多是一些不值钱的东西,比如面粉,汽油,服装。当然,国内什么都缺,这些也不是用不着。
至于武器弹药,通讯器材,药品等,那是卡的死死的。最终贵重物品都流入了英军手中。
蒋委员长的手下的确也不争气,贪污横行,许多物资被倒卖。再加上华军战斗力也的确有严重问题,史迪威有了借口,更是恣意妄为。
史迪威因此和蒋委员长的矛盾日渐激化。
蒋委员长忍气吞声,一个乞丐有什么资格挑食呢?
当袁总理提出,海唐国将会主动的肩负起全部输送物资的责任,蒋委员长简直是喜出望外。
不过,罗斯福也不是傻子,他也知道史迪威的问题,但是,在要挟华军服从命令,这一点上,罗斯福和史迪威是一致的。
所以,尽管海唐军愿意承担责任,蒋委员长乐意其实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懂一点历史就是有好处,李广为了这次会议早就想好了完全之策。四四年美国总统大选,罗斯福选的杜鲁门做竞选伙伴,而杜鲁门的本职工作则是减少浪费。海唐国驻美国公使王世,不断游说杜鲁门。投资多年的政客,开始显现威力。
因此,杜鲁门关于援助中国物资的一份报告,就呈现在罗斯福总统面前。
总体上,美军输送物资的费用和输送物资本身的价值差不多是一比一。战争中物资输送费用高,可以理解。但是一比一的费用,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心理。
在数据完备的分析报告面前,史迪威只给中国输送低价值物资的弊病暴漏。高昂的飞机运输费用,运送点面粉,稍有经济头脑就不会这么做。
委员长经过劝说,好不容易在罗斯福总统面前硬气了一点。强硬的态度,足以使得罗斯福在意识到史迪威做的过火了。走马换将,太丢美国人的脸面。
罗斯福认为,只要美国控制着物资输送总价值,手段委婉一点,他并不担心华军不听使唤。
罗斯福相对于丘吉尔,更重视一点中国。那是因为最近太平洋战场上塞班岛战役,美军在绝对优势之下,伤亡惨重。美国政客们意识到中国的作用。
美国人现在最怕的是,华军投降。如果华军投降,那么数百万精锐日军将会转向太平洋,美军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才能登陆日本呢。
罗斯福看了海唐国黄河东流的记录片,对于中国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