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狮子这会儿也不埋怨张振擅自跑回来了,追问道:“他说没说庆阳府下来的官军由何人所率?”
“说了,有先锋官贺人龙率延绥营、中军张全昌率巡抚标兵、左翼杨彦昌率延安营兵、右翼任权儿率延安卫旗军、殿军曹变蛟率平凉募兵,这五员大将率五路大军南下,兵力约有两万。”
张振抱拳道:“肃州参将丁国栋已派人向北探查,若情况属实,后日即可传回情报。”
刘承宗一听这五员大将的名字就乐了,把张振看得直瞪眼儿。
他心说大元帅就是大元帅,五路兵马自北方南下,居然还笑得出来!
他们甘肃三个小营的兵力才刚六千出头,就算加上蒙古旅,也难以抵挡这样的朝廷大军,显然帅府这边只有刘承宗亲率虎贲及三大营才能跟他们掰掰腕子。
但是在刘狮子眼中,这支不知道哪个大聪明组建出的军队,显然并没有那么可怕。
诚然,时过境迁,中间隔着这些年,刘承宗心底对那些老长官、旧部老兵、宗族血亲谈不上信任,而且相信别人对他的看法也一样。
但不论如何,哪怕以最坏的角度揣摩,这些人只要带兵,就不可能抱着跟自己打硬仗的主意过来,就算要打,也肯定是设计让自己放松警惕。
而在最好的情况,则是五路兵马,四路反贼,里头混进去张全昌这一个奸细。
军队还没出庆阳府,先锋官贺人龙帐下贺勇先给自己报信,杨彦昌和任权儿就不说了,作为殿军的曹变蛟率领的也是平凉募兵。
如果刘狮子没记错的话,那好像是他当年安置伤兵的地方。
说实话,听到张振所说的明军阵容,刘承宗本能地有点恍惚……就算让他亲自来给明军排兵布阵,安排出的阵容大概也就是这个德行了。
不过还没等他想好该如何面对北方南下的明军,中军辕门的护兵就跑进帐来,呈上南边大营参将张天琳的报告。
刘承宗接过书信,扫眼一看,南边也遇敌了。
张天琳的使命是在渭河北岸征调船只,但因为元帅府的东征,导致河上船家都跑到了渭河南岸去,就连兴平县的大户、平民也乘船逃到渭河南岸的鄠县去了。
因此张天琳就只能稍显激进地派遣马队渡河,跑到河南去征船。
好在张天琳虽然胆子大,行为倒是挺谨慎,先渡河的是塘兵,随后才是正兵,过去塘兵铺开了在方圆几十里地游走遮蔽,很快就发现了万余明军正在向渭河南岸集结的动向。
在张天琳的报告中,提到其部有老兵认出,明军集结在渭南的部队里有毛葫芦兵和辽东骑兵。
这两支都是服色上非常有特点的军队,很好认,辽东军的布面铁甲更重,也叫青甲,多为蓝色;而毛葫芦兵是豫南一带的山兵,装箭是用野兽毛皮在内里挤压羽箭的挤压式箭囊,很小,大部分箭杆都露在外面。
发现自然是相互的。
张天琳发现明军的同时,明军也发现了他,况且大营的塘兵只有一个大队,无法在渭河南岸遮蔽主力周全,因此信上说,如果没有意外,刘承宗看到信的时候,他已经撤回北岸了。
跟他一起回到北岸的还有临时征集到的二十六条渡船、渔船,在渭南出现大股明军的情况下,这个渡船数目基本上就宣告刘承宗的渡河计划失败了。
靠着二十多条船,他们只能在明军防守河岸的情况下,一个大队一个大队往河对岸运兵,这显然是送人头的荒唐主意。pδ
此时张天琳送来书信,就是在计划无法完成的情况下,垂头丧气地向中军请示下一步计划。
不过在掌握全局情报的刘承宗看来,局面就有点意思了。
目前他知道的是北边有贺人龙等五名将领所率两万军队,南边现在发现的有一万多,刘承宗估计是郧阳府卢象升的人马,也可以按两万算,再加上西北那块南下的宁夏边军也是两万,还有西南侯良柱的四川军,把他的军队合围在关中平原上,基本上是个包饺子的局势。
此时南北同时出现异动,在刘承宗看来这肯定是明军有共同指挥的南北齐进,想要对他完成一次夹击。
所以他产生这一判断的第一时间,就派人快马加鞭将分析送到西边的李自成、张一川手上,让他们先退入凤翔府,守六盘山沿线的陇州、宝鸡、散关,省得在外面被明廷大军吃掉。
安排好西边,刘狮子这才以审慎的心态,琢磨起目前南北夹击的局势。
他的心态还算平和,但张振已经有点坐不住了,北边两万、南边两万,西边的农民军铁定是不能顶宁夏、四川官军太久,东边还不知道有没有,他们已经被包围了。
张振经过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对刘承宗进言道:“大帅,不行我们……把财货粮马卷了,回陇西?”
刘承宗不自觉地挑挑眉毛,看向张振问道:“说说你的想法,认为此时撤退合适?”
偌大的元帅府,二十多个参将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层,刘狮子很在意他们的想法,同时蜂尾针在战场局势上的判断很有一套,所以他很愿意沉下心来听听他的看法。
何况就算不想听,张振想说,他也不会生气。
刘狮子不会忘记,当年在河卡草原上跟国师汗鏖战,是赵可变和蜂尾针率兵冲入敌阵扭转战局。
张振心说,不是我想撤退,我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