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皇子却浑然不在意地笑道:“是我主动去干的!如果不亲身尝试,又怎能体会百姓之苦?那些年过半百的老人能干,我怎么就干不了?雪姨,你别说微微妹妹,免得她记仇不教我种田了!”
旻王妃对他道:“你别听她的,她才多大年纪,懂什么种田?要学,还是跟那些经年的老农,他们经验丰富!”
七皇子却不这么认为:“雪姨此言差矣。那些老农种了一辈子地,产量却不到微微妹妹种的一半。有些人天赋异禀……譬如微微妹夫吧,别人读一辈子书,都未必能考中状元,他才多大就金榜题名?这说明他有读书的天赋。而妹妹妹子,天生就是种田的料!宁西县我都走一遍儿了,其他百姓种的玉米,虽然跟微微妹子是同一种,长势却没有妹子种的好——有老百姓说,微微妹子是天上擅长稼穑的小仙女,我都信了呢!”
林微微见以前见了她总是挑事儿的七皇子,竟然成了自己的无脑吹,有些不好意思了。考较了他关于堆肥、沤肥的原理后,便不再用“毒气”折磨他。
她开始带着他来到田间,告诉他如何翻土,如何平整土地,什么时候施第一次肥,如何播种不同的农作物……七皇子没想到种田居然有这么多道道。他每天拿着一个小本子,像个好学的学生一样,用林微微的鹅毛笔记笔记。
当七皇子把种植技术学得差不多时,夏收开始了。七皇子穿着一身短褐,头戴斗笠,拿着镰刀,站在金灿灿的麦田中间,体会到什么叫“丰收的喜悦!”
林微微站在田埂上唤他:“七殿下,你割两镰刀体验一下便罢了。小心晒炸皮!麦芒刺到皮肤,晚上会很痒很疼的!”
七皇子回头看了包裹得严严实实,还带着草帽的林微微,笑着道:“你当我还是两个多月以前的我啊!放心吧,我现在能干着呢!”
麦子打下来,亩产二百四十斤!林微微很不满意,如果换成空间里的小麦种子,至少能翻一倍!
七皇子却高兴不已:“我看过宁西县的县志。宁西土地贫瘠,以往能到达到二百斤都算是高产了!你这刚开垦出来的荒地,能产二百四十斤,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这些来帮着收麦子的百姓,像去年秋天一样,不要任何报酬,抢着登记自己的讯息,希望能赊到小麦种子——他们对县令夫人种出来的良种有信心!
林微微又雇人把地翻了,全部撒上苜蓿的种子。并且跟七皇子解释道:“这片黑土地虽然比沙土地肥些,但地力毕竟有限。种上苜蓿,不但能解决养殖场牧草的问题,剩下的苜蓿翻进土里,又能给田地提供养料,一举两得。等地养肥了之后,收完小麦还能种一茬大豆,一年两收!”
七皇子赶紧又把“一年两收”的概念,写在自己的小本本上。他不禁唏嘘地道:“本以为一年两收,只能在江南见到。没想到西北这边,也能如此。这样一来,百姓又能多一份收入了!”
又过了两个月,玉米进入了收获季,不少外县的百姓,带着铺盖过来帮忙掰玉米、砍玉米秸秆。宁西县县令夫人的事迹,早已在西北渐渐传开——用劳动力,便可以获得赊欠高产种子的机会!
这些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宁西县,满眼都是结满长长的玉米穗的田地,看着收成很是不错。再想到自己那边,只收了一两百斤的粮食,不知道能不能撑过寒冬和青黄不接的春天。他们都很羡慕宁西百姓,有这么一个处处为百姓着想的县令大人,还有一位擅长种田的县令夫人。恨只恨自己不是宁西县人!
再看看以往全西北最贫困、艰难的罪村,此时也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新县令上任后,罪村改变是最大的。开垦的荒地是自己的,出门做工不会像以前那样被驱赶、歧视。一应待遇都向普通百姓靠拢——哦,对了,县令和夫人说了,他们已经是良籍,跟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罪村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听了,纷纷泪洒当场——他们终于能挺直腰杆做人,不必像阴沟里的老鼠,人人喊打了!
那些外县的百姓看着宁西百姓跟他们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心中对高产的种子充满了渴望,又心怀忐忑:县令夫人真的能赊种子给他们吗?
林微微并未拒绝这些外县的百姓。一来,宁西县大部分人家,已经种上了高产玉米,现在这个时候都在地里收自家的粮食呢。二来,今年种的玉米多,分给这些外县百姓一些,也不是不可以!
老陈头(陈允的爷爷),坐在地头上登记做工百姓的信息:姓名、住址、家庭成员,家里田亩数量,都以表格的形式一一记录。至于养殖场那边,他带了几个学徒,再加上县令夫人教给他们的“科学养殖技术”,照顾那些牲畜们绰绰有余。
来帮工的人数量多,不到五天工夫,地里的玉米全部颗粒归仓,包括地里的玉米秸秆,也砍下来运到了养殖场,就连地里的玉米根也挖了出来,堆在田边晾着,留着冬天给养殖场新出生的家畜们烧炕……
玉米晾干后,又雇了一批搓玉米的短工,也大多是外县人,只登记不要工钱的那种。林微微突然有种“空手套白狼”的感觉——来年领的玉米种子,收获后是要以普通粮食十倍的价格归还的,他们辛辛苦苦好些天,不过是为了登记一个优先领取种子的名额罢了……
都说穷山恶水出刁民,那不是穷闹的吗?但凡有一点点活路,谁会冒险跟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