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青春校园>追牦牛的人>第183章 特殊的新婚蜜月

显然,在付完首付款后,他们已经没有“经费”外出游玩了。

甚至婚礼,也捉襟见肘。

虽然邹雨一直表示无所谓,林父却要风风光光地“大操大办”,“你们都是有工作的人,一定得办。”

有工作,指的是成为国家公职人员,诸如,老师、公务员之类。

除此之外,一律被归结为“打工的”,这是小山村的惯例。

“实在要办就把家里的亲戚喊过来吃顿饭,爸。”邹雨作出妥协。

“嗯,现在手头紧张,小雨的法子可行。”林力也跟着表示认可。

林母虽然没有发表意见,同样算是做了表态。

四人一经商量,决定从简办理,林父还是强调,“今年可以从简,明年回来不行再补,钱爸出。”

“爸,你这叫啥话。”

“今年你们也没跟我们商量就买了房,爸这些年没有攒到什么钱,明年……”

不等林父说完,邹雨打断他的话,“爸,你供养林力上学就已经尽全力了,我们知道你过得苦,往后的日子有我们俩呢,啥事都不要再操心了,把身体照顾好就行。”

“好,都好。”林父别过脸,鼻子徒地一酸。

上了年纪的人,都有多愁善感的时候。

是啊,美好的时代成就了如今的幸福生活,社会阶层不再那么明显了,像林力这样的农民的儿子也有机会进入干部队伍,这在过去,几乎是不敢想象的。

林父也知足了。

因为他觉得,从“老农民”到“铁饭碗”的转变已经算是改变了命运。

不用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下地干活,如此体面的“差事”,一定是弥足珍贵的。

何况,西藏的工资待遇相较于内地,也该是较高了。

“你跟小雨在拉萨也要照看好自己,听人说那地方海拔高,空气少。”

“没事,我们都还年轻,再说待久了也习惯了。”

昏黄不算明亮的灯光下,洋溢着无限幸福的喜悦。

“那我明天就去请大家,过两天一起在家里吃个饭,你也早点把大女儿叫回来帮忙。”林父思谋着明日的计划,不忘给老伴儿安排“任务”。

“行,明儿个一早我就打电话。”

说到林力的大姐林霞,早些年因故仅上到小学毕业便辍学,在经历了无情的“社会毒打”后早早便嫁为人妇,丈夫是本村人,俩人育有一儿一女,“没有文化”成了他们最大的“标签”,但却为人热诚、心思缜密,为人处世圆滑周到,甚至不等母亲打电话,她已主动询问,“妈,小林的婚礼准备怎么办?”

之所以这么问,最大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多年前已搬回本地打拼,终究是离家最近的人儿。

“正说明天给你打电话呢。”

“哦,那我明天就赶回去。”

挂断电话,林父问,“那芳芳啥时候叫?”

“明天打电话说说,看她有时间回来不。”

林父有一丝不悦,“不是有没有时间,而是必须得回来。”

林母不敢违背“旨意”,二女儿毕竟远在省城,又在私营企业谋生,加上儿子尚小,是否有时间实在无法保证。

但她是不能明说的。

谁让二女儿找了个“不成器”的丈夫呢!

不成器,是指二女婿好吃懒做、油嘴滑舌,没有作为一个农民该有的朴实勤劳。

虽然他常年靠着自身装修的手艺到处揽活,年底却常是两手空空,不知一年的劳碌换取了什么收获。

第二天,二老按照“分工”各自忙碌去了,林力则享受着“蜜月期”独有的特殊待遇,每天除了可以睡到自然醒,还能带着新婚妻子到处游玩,大山深沟的别样风景,大城市无法领略,西藏也大有不同。

最突出的,拉萨虽山高却突兀,老家则截然相反,山深而林密,9月更是一片金灿灿的不知名野果,徜徉在无尽的祥和欢乐里,一切美好无法用言语表明。

“还去钓鱼不?”

“你不通知你的同学什么的吗?”

林力一时愣神,“呃,不是说从简吗?从简的话就不喊他们了,多年不联系,联系就要钱,这样不好吧?”

“好像也对,那我们在拉萨还办不?”

林力看着妻子,“你的意思呢?”

“还是算了,能简就简。”

二人于是拿着自制鱼竿(一根竹竿外加用绣花针烧制而成的穿在线上的鱼钩)迅速来到河边,上午的阳光娇柔百媚,一席阴凉之地往往成为二人的“钓鱼台”。

“你得想办法来拉萨。”邹雨忽然说。

已经有鱼儿咬钩了,林力眼疾手快,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儿瞬间出水,儿时的童趣无限接近。

“你刚才说什么?”林力将鱼儿放在准备好的小桶内,这才想起邹雨的话。

“没啥。”

“来拉萨恐怕没那么容易,现在的单位都是满员甚至超编的。”

林母照旧站在不远处喊,“林子,回来吃饭了。”

声音在村里久久回荡。

大姐已经在家里帮忙忙活了,看到林力二人,她少不得戏谑,“都是结了婚的人了,玩儿心还是那么重。”却没有丝毫责备之意。

林力也便笑着应答,“咱们这的鱼,西藏是没有的。”

他们将“装备”放置妥当,同时将钓到的十余尾小鱼放在屋内,匆忙地帮助母亲摆放好桌椅,“妈,我爸怎么还没回来?”

“不管他,你舅他们家远,今天怕是回不来。”

“哦


状态提示:第183章 特殊的新婚蜜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