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产业,经过多年努力,朗夏县产业发展基础轮廓已经形成,一幅生态富民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朗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浪潮中,群吉是千千万万个“见证者”与“参与者”。
朗夏县是西藏原种藏鸡的自然栖息地之一,朗夏群众一直有饲养藏鸡的传统,这一优势资源为朗夏县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从脑中“一张蓝图”到眼前“一幅实景”,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从赵坚书记提出藏鸡产业的“蓝图”至今,北京先后投入援藏资金1.2亿余元,建设朗夏藏鸡原种保护基地一期、二期工程,投资2000余万元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藏鸡标准化养殖基地也相继建成,藏鸡生命仓、智能鸡舍、孵化厂、饲料加工厂、实验室等一系列现代化养殖车间拔地而起。
经过品种培育,朗夏藏鸡从原产蛋50至80枚每年提升到160枚,产蛋量提高了近3倍。至12月底,朗夏县藏鸡存栏5.2万羽,全年实现经济收益300余万元,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低收入户65户390人年均增收1.2万余元。
朗夏县藏鸡产业在对口援藏工作的助推下度过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现已基本形成集藏鸡品种培育、鸡苗育雏、饲料加工、鸡肉及蛋制品生产加工和集中养殖、林下养殖、庭院养殖为一体的藏鸡循环产业链条,因地制宜建立了“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实施“五年十万蛋鸡工程”,“朗夏藏鸡”“朗夏藏鸡蛋”有机认证产品卖到了拉萨、北京市场,贫困群众在藏鸡产业发展中鼓起了腰包笑咧了嘴,切身感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朗夏县嘎若乡,秀水环绕、花木葳蕤、硕果累累。这个曾经毫不起眼的小山沟,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旅游热门景点,嘎若村更是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殊荣。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美丽乡村画卷尽情铺展在希望的田野上。
嘎若乡的华丽转型,得益于北京援藏精准扶贫奔小康示范乡项目助推朗夏全域旅游产业发展。针对嘎若乡地势狭长,耕地草场短缺的实际情况,引入沟域经济发展新理念,充分挖掘千年核桃林、野生桃树林、高山灌木林、温泉地热和当地紧邻国道的优势资源,先后投入援藏资金9000万元,实施乡村旅游、设施农业、文化创意、休闲服务项目建设,实现了产业融合发展和群众收入多元化。目前,项目建成“核乡寻忆”民俗文化体验村、生态大桃采摘园、温泉休闲驿站、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游客综合服务区,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带贫模式,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咫尺应须望百里。”像嘎若这般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如雨后春笋般在朗夏县快速涌现。对口支援及东西部协作携手奔小康战略,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一脉相承,策动了朗夏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马加鞭之势,用贫困群众的笑颜兑现着“共奔小康”的铮铮誓言。
地处海拔4200米的朗夏乡乌米组,山峦叠障的荒滩间,田垄交错,生机盎然。利用无土栽培种植的各类蔬果长势喜人,一条条有机基质槽均匀分布,一座座日光温室拔地而起,成为冬日茫茫荒滩上一幅别样画卷。
“向青山绿水要发展,向生态田园要出路”一直是朗夏县有机农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依托对口支援资金、技术优势,投资5500余万元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园,改变粗放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朗夏高原种植业航天育种及产业化推广应用项目就是其中的成功范例。
朗夏县采用农业联合体经营方式,成立朗夏净土公司,让过去从事传统农作物种植的群众参与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同时,建立党员干部“点对点”抓产业项目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桥头堡”“排头兵”作用,运用“走出去”学到的专业技术开展干群“传帮带”,着力打造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队伍,实现廉价低效的传统种植业向现代设施农业转型。
“我在航天育种大棚不仅学到了新技术,还成为了致富带头人,现在带了1个徒弟,而且每个月至少有3000元的收入,家里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经过“面对面、手把手”技能传授,来自朗夏乡的建档立卡群众平措次仁已经掌握了无土栽培育苗、施肥、管理、采摘等新技术,看着棚里红彤彤的番茄挂满枝丫,就像自己的日子一样越过越红火。
截止11月底,产业园已完成建设智能连栋温室3835.21平方米,日光温室平方米及配套设施等,主要栽植经航天育种选育的辣椒、西红柿、西葫芦、茄子、黄瓜、南瓜、西瓜、甜瓜、树莓九个品种。运营以来,种植果蔬预计实现经济收益40多万元,已兑现98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劳务分红12.62万元,最高分红达元。
紧紧围绕朗夏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持续化的利益生计问题,这种对口支援、产业先行的援藏模式,不断引领着广大朗夏群众走上致富路。朗夏县各项产业正在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创新作为不断释放经济红利和社会福利,鼎力相助脱贫攻坚。
所有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