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节度使在天宝年间有兵力5.5万人。安史之乱后,河东作为遏制河朔藩镇的重要堡垒,继续保持着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元和十四年,李德裕甚至说河东有“精甲十万”。直到唐末以后,河东经历了一系列的变乱,实力锐减。但作为一个老牌大镇,恐怕仍有不少的军队。因此,李克用上任河东后的当务之急,便是如何协调代北人与河东人的关系,将原河东的统治势力纳入自己的统治系统。
早在元和四年沙陀迁往河东时,河东节度使范希朝就曾挑选1200人组成沙陀军。据李德裕讲,这些沙陀军驻守在太原“衙内,性至循良,于人情狎熟”。之后,“太原军素管退浑、契苾、沙陀三部落”,代北行营隶属河东节度使,这虽然一方面遏制了代北集团的发展壮大,却也使河东与沙陀三部落和五部之人的联系加强。所以,尽管“河东之人前此数与克用战”,但从史料显示的情况看,李克用在河东并没有遭到激烈的反对。中和四年二月,李克用应朱全忠等人之请,“率蕃、汉之师五万”南下救陈州,这“五万”蕃汉之师,很明显,必定包括了不少原河东的军队。
但是,尽管河东人接受了李克用的统治,但他们在李克用统治集团中并没有得到特别重用。整理李克用麾下有史料记载的、有名有姓的六十名将领可以看出,河东人有李嗣昭、史敬镕、梁汉颙、相里金、郑琮、白文珂、张虔钊、侯益以及李建崇。这样,在六十人中,河东人仅有九人,只占总人数的15。这一数字表明,李克用尽管立足于河东,但他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并不是河东人。
李克用时期河东人不被重用,不仅表现在在他的统治集团中河东人数量少,而且表现在他们所担任的职务也低,在上述九人中,除李嗣昭作为养子而被委以重任外,其余多担任一些低下级军职。在李克用一系列重大军事活动中,领军作战的河东人也一直有且仅有李嗣昭一人!而李嗣昭,《新五代史》卷36《本传》说他“本姓韩氏,汾州太谷县民家子也。太祖出猎,至其家,……家适生儿,太祖因遗以金帛而取之,命其弟克柔养以为子”。如此,则表明其不过仅仅是生在河东而已,而从他的生活阅历上说,其实也应该属于代北人。这么一看,河东人在李克用麾下简直地位全无!
河东人之所以在李克用时期不被重用,固然一方面由于他们的资历尚浅,不能同那些“胆略过人”,数十年跟随李克用征战的“边部人”相比,而另一方面,恐怕也与李克用对他们的猜忌、防范心理有关。这方面直接的事例虽不曾见到,但并不妨碍李曜这种搞供销出身,最长与人际关系梳理的人作一些合理假设。
李克用进占河东后,原河东牙将除贺公雅曾一度露面外,其余都销声匿迹。以上述河东人为例,李嗣昭已如上述;史敬镕、梁汉顒、相里金、郑琮,李建崇均先世不见史传;侯益,祖父以农为业;白文珂,父君成,为辽州刺史;张虔钊,父简,唐检校尚书左仆射。所谓“唐检校尚书左仆射”,或为赠官。可见他们中间没有一人出身于太原牙将世家,而且先世为官者,大概也只有白文珂之父一人。
史籍中也留下了一些河东牙将的人名,如朱弘昭,太原人,“祖玟,父叔宗,皆为本府牙将”;张宪,晋阳人,“世以军功为牙校”;李怀忠,太原人,“父海,本府军校”;常思,太原人,“父仁岳,河东牙将”;等等。但是,这些“本府牙将”、“河东牙将”,都是靠他们的子孙而在史上留名,他们本人为官则不显,而且有些牙将大概也是在李克用进驻河东以后才从军任职的,而他们的后人也是在李克用之后才逐渐显达的,所以这些事例并不能说明李克用重用河东人的问题。
要知道,唐从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军队渐渐都“皆成父子之兵,不习农桑之业”。河东当然也不例外,在李克用上任河东之前,河东肯定也形成一个以牙兵为首的军人集团。如就在乾符年间,河东牙兵集团就制造了一系列杀逐主帅或内部互相残杀的事件。
李克用的前任郑从谠在离开河东时,以监军使周从寓知兵马留后事,书记刘从鲁知观察留后事,告戒他们“俟面李公,按籍而还”,所谓“按籍而还”,即向李克用交待兵民户籍等事项。
然而在李克用统治集团中,却看不见原河东牙兵牙将活动的事迹,这说明李克用对他们采取了防范甚至压制的政策。不过,这种状况到李存勖以后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代北人在河东居住的长期化,通过与河东人的通婚以及占籍河东等等,使双方融合日益加深,互相猜忌、防范的心理大大减轻。而河东人在军事、政治-斗争中也显示了他们的才能,资历也逐渐加深,再加上代北人中的许多元老相继去世,以及李存勖本来就极少民族偏见,于是河东人在统治集团中的地位也愈来愈重。
再以上述统计的人数为例,到李存勖即帝位时,代北人中的四十人仅剩下十四人,而河东人尚有八人。之后,如前面提到的朱弘昭、张宪、李怀忠、常思以及索自通、药纵之、李彦韬、王建立、薛融、周环、李彦从、郭瑾、阎晋卿、聂文进、郭允明等河东人都成为后唐庄宗、明宗,后晋高祖,后汉高祖所倚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