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第831章 心疼阿郎

第831章心疼阿郎

白鹿塬下,灞河畔。

天色还早,武怀玉带着妻妾儿女们在营地旁瓣玉米,

这是块河畔的零碎地,也就两三分大小,大约种了几百棵玉米,地的主人是个关中老汉,此时手里抓着一串钱,

武怀玉给了他一串钱,一百个开元通宝,韶州钱监铸钱场铸造的,很崭新。

“要不是这么多钱。”老汉嗫嚅着。

石守信看着老汉,笑道,“多的就算赏你的。”

老汉看着那些在玉米地里高兴瓣玉米的贵人们,虽不知道身份,可人家明显就是贵族,还肯定是长安顶级的勋贵。

“这才三分地,顶多能收半石玉米,值不了这么多。”

频至丰稔,斗米四五钱,自贞观三年开始,基本上没再遇到什么大的全国性水旱蝗灾,总体上都算丰年,天下一统,战争少了,百姓也都能投入生产,粮价一直维持在很低的价格上。

玉米属于粗粮,一斗也不过三钱,一石才三十。

这块玉米地,玉米采收晒干也只有半石,顶多卖十五个钱。

贵人直接赏了一百个钱,这都能买三石多干玉米粒了。

“不知是长安位家贵人?”老汉斗胆问。

石头笑笑,“我家阿郎是晋国公。”

老汉震惊,然后兴奋,“原来是武相国,这玉米还是武相传出的祥瑞种子呢,自种了武相传的祥瑞种子玉米土豆红薯这些后,百姓基本上都能吃饱了,再不用担心青黄不接时的饥馑······”

老汉非要拜谢武怀玉,甚至说啥也不肯收那一百个钱了,

那边武怀玉带着妻妾孩子们在地里瓣玉米,也算是一个体验了,三分地其实挺大的,一家子在地里更多的是在玩闹,

摘了半天,其实也只摘了那么百来个玉米棒子,并没有摘完。

众人摘的挺高兴的,是不错的亲子活动,各房的妻妾带着自己孩子互动瓣玉米,体验地里农活,

不过好些小家伙瓣着瓣着,不是去追蚂蚱就是追青蛙了,而姑娘们则更喜欢的是寻找些野花小草,

编个草帽,编个花环,

玩的不亦乐乎。

看着天色不早了,这活动才算结果,

老汉一直等着,

“可不敢收武相的钱,”

怀玉却反而是又给了一百钱,

“今年又是个丰年,能攒些粮食储存下来吧?”

老汉是个半自耕农,家里七口人,自有耕田二十亩,然后佃种了几十亩地,农闲时还会去庄园、作坊干些活赚点铜钱补贴家用,按老汉说的,这几年太平,日子越过越好,

特别是推行两税新法后,负担比过去租庸调制时轻的多,尤其是现在代役法,不再有那么多征发的正役瑶役等,如今官府都是先把役折钱,摊到了田亩里,收了这笔代役钱后,再去雇人做工,不再是那么强迫性的,对小民来说,也没那么影响农事。

“家里现在基本上都能吃饱了,年年都能留余口粮,就算青黄不接的时候,也不用再怕挨饿,不用借高利的粮和钱了,”

老汉说以前饿怕了,现在大家都会攒些粮,他村子上,基本上家家都攒了有一年的粮,有些还攒的更多,

就算再遇到个什么饥荒灾害,哪怕一两季没收成,都不用慌了。

这几年粮价确实一直很低,但另一方面天下安稳,百姓确实还不富,但起码稳了,

在老汉这样经历过那些动荡和饥饿的老人看来,现在的贞观,真是盛世。

而武怀玉在他们心中,地位很高,因为这位年轻的武相,带来了那些填饱大家肚子的祥瑞粮食,也帮助圣人推出了两税法等减负的新政仁政,

能吃饱饭,那才叫盛世,至于什么开疆拓土,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那些过于遥远了,

他们甚至心底还畏惧和反对打仗,反对开疆呢,

在多数麦谷亩产才一石的时代,红薯亩产能达到十石,这玩意虽不如谷麦值钱,但对小民来说填肚子充口粮却是好东西,也能喂养鸡猪等补充家用。

老汉可惜只有二十亩地,其余的地是佃种的,要交租。

“朝廷现在大力开发岭南,如果愿意移民岭南,一丁可授田百亩,中男和女丁都能授五十亩地,而且有几年免租赋,那边可以垦荒的地也多,开垦的荒地登记后就是自己的永业田,老汉你家七口人,有没有想过移民岭南呢?”

老汉对岭南的分田政策似乎有些羡慕,但最终仍还是摇了摇头。

“从没有去过岭南,那么遥远,不敢去。”

怀玉倒也不意外,就算放到后世时,天山兵团招人,分田分地甚至还给安家费和分房子,但真正愿意过去落户的也不多,还有好些人过去了后,很快又走了。

而在这个时代,多数人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家百里外,

县都不会出,更别说出州,

岭南,那确实好像天涯海角。

跟老汉聊了会,最后武怀玉还是让他收下了那二百个钱,

那三分地玉米,武怀玉他们一家子也只采了百来根棒子,最后却并没有带走,都是老玉米,也不适合直接蒸煮着吃,今天其实还是为了玩。

回到营地,一家子还兴奋着呢,

怀玉干脆让人去取了肉蔬过来,带着妻妾儿女一起自己动手,很有野炊的乐趣,

怀玉是主厨,妻妾们是帮手,而那些四五岁,甚至一两岁的儿女们,就纯粹是帮倒忙了。

可最高兴的就是这些孩子


状态提示:第831章 心疼阿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