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快看看,皇榜上写了什么?”
“前面的,你认不认识字啊,你倒是念啊,不认识字你退后些,我还识得几个字,我来念!”
“你着什么急,我这不是正看着了呢,我可是听说了,这皇榜可是陛下亲笔所书,岂能马虎?念错了你担待的起么?”
“担待不起……”
“那就是了,且听我慢慢道来,这皇榜上所言之事,乃是……”
……
长安城内,各条街巷,各处民巷当中。
经由刘协亲自受益的皇榜发下后,迅速在整个长安城内各处张贴开来。
再加上长安城内的锦衣卫走街串巷的宣传。
在勤政殿议事过去短短数日的时间内,关于长安军即将出征,欲歼灭青、并、冀州袁绍叛军余党的消息,便已传遍了全城。
除此之外,还附带有征兵、纳粮、征募民兵等告示。
若是放到往常,此等皇榜告示一出,四方百姓必是唯恐避之不及,绝无人敢上前凑热闹。
但此刻经由长安天子所出皇榜一经贴出,却是霎时间引起了长安城内百姓的热切关注。
一时间交粮的交粮,报名参加民兵的报名参加民兵,更有往长安城内各处军营送出推车、瓜果蔬菜等物,希望能为长安军略尽绵薄之力者多不胜数。
此等状况一出,那些原本还认为此时出兵有扰百姓,不利于百姓休养生息的六部官员们顿时就闭嘴了。
这等场面,可真是令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天子人望之高,当真已经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
而对于刘协来说。
如此顺利的战前动员工作,也意味着,关于长安军由守转攻的第二步,可以走的更加悠然,更加丝滑了。
城内,中军大营。
以徐荣为首的兵部大小官员,以及高顺、张合等军中各级将领齐聚一堂。
在他们身前,是身着轻甲,眼神坚毅的天子刘协。
战前训话很简单,他麾下的长安军早已经在战火中磨砺出来,已是百战精兵,不需他多作指点。
而且成熟的军队制度也足以保证,即便长安军有战损,后续的高质量新兵兵源也会源源不断的补充上来,确保长安军的战斗力不会下降。
训话完毕后,刘协望向众人,道:“诸将可有什么想说的?”
刘协话音刚落。
徐荣踏步上前,躬身说道:“陛下,臣请命出战,随陛下左右,破敌杀贼!”
徐荣身为兵部尚书,乃是刘协最早收服的心腹将领。
在挫败了李傕、郭汜等西凉残部攻城之举后,多被刘协用于巡视长安城防,做好稳固后方的工作。
此后长安军数度出征,却是从未让徐荣参战过。
此番他请命出战,倒也在情理之中。
刘协略微沉吟后,点头道:“可以,朕准了。”
在麾下已有赵云、高顺、鞠义、张合四员大将后。
徐荣无论是个人战力亦或者是领兵能力,其实都不算突出。
但刘协略作思考后,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战。
原因并非是顾念旧情,打算给他一个机会。
眼下长安军出征,并非十拿九稳,需要攻克的困难还有很多。
之所以同意,是因为此番刘协不光要率领长安军攻城略地,更重要的是,他要将驻军留下,控制当地,建立官署,恢复民生。
若论破城,陷阵营、先登营之兵,无人可比。
但打下城池后,如何妥当经营,却也是一门极大的学问。
刘协是大汉天子,不是一方流贼,打下城池对他而言,只是一个开始,后面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臣谢陛下允战!”
徐荣本是抱着提一提的想法,没想到陛下居然真的答应了,不由喜出望外,单膝跪地谢恩,激动道:“陛下,臣这就去换上戎装,准备出征!”
担任兵部尚书数年,徐荣的一身戎装也早已经搁置。
“不急,此战朕不光要派你出战,汝之兵部麾下各级官员,亦可抽调半数,随军出征。”
刘协开口说道。
不光兵部要带,六部其余五部,同样要带。
以忠诚于他的六部官员,散入长安军打下的每一座城池,建立当地行政机构,这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臣领命,请陛下放心,臣必选拔兵部优良者,以助陛下出征。”
没想到除了他自己可以去,麾下还可以去不少人,徐荣大喜领命。
长安军中,赵云、鞠义已领兵在外。
如此一来,军中便只剩下了高顺和张合两名高级将领。
此前袁绍五路大军来犯,高顺率领扩充后的陷阵营,负责守卫雍州各地城池,保护百姓。
而今日若再让他留守,怕是有些亏待了他。
因此刘协略作思索后,选择让高顺随军出征,张合留下,布防雍州,勿让人所趁。
高顺和张合听了天子命令后,一人欢喜一人忧,但也无人反对,纷纷躬身领命。
如此一来,战前关于调兵遣将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
而随着皇榜从长安城内张贴到长安城外,之后又蔓延到了雍州全境,更多的百姓站了出来,无论是被编入民兵后勤队伍,亦或者是自发的替长安军运送粮草、辎重。
这些切实受到刘协新政恩惠的百姓,都在以各种各样他们所能做到的事情,来为长安军的出征出一把力气。
战争的输赢胜负,他们不懂。
但他们明白谁对他们好,应该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