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一个人的抗日Ⅱ>第三百三十五章 珍宝岛催化剂

第二卷平津狼烟第三百三十五章珍宝岛催化剂

第三百三十五章珍宝岛催化剂

时间能够追溯到一九**年赫鲁晓夫被废黜的时候,这个事件形成的后果之一是苏联军事领导对制定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急剧增大。军人对赫鲁晓夫大规模裁减陆军极为不满,他们抓住机会,作出了加强中国战线上的军现实力的决定。随后,中方也采取了类似的步骤。

虽然苏联驻华使馆的人员一再说中国人不准备大打,但他们同时强调,在他们看来,中方在边境发生小战斗时有一定的策略。苏联外交官得出结论:自**年边界谈判失败后,中国人采取了把苏方从他们认为属于自己的那些河中小岛上排挤出去的方针。针对这种情况,苏共中央指示苏联边防军对上岛的中国人进行“有节制的”反击,认为这种方针将向中方表明,只有通过外交途径才能处理问题,进而保证中国代表尽快回到谈判桌上来。自然,与这种方针相配合,苏方大大加强了沿中国边界一线的苏联武装力量。

作为对苏联加强边境军事力量的回应和防备,沿苏联边界一线的现实力也有所加强。到一九六七年,中国沿鸭绿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部署的军队人数已达四十万。

一九六八年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大大加快了中苏对抗的升级,实际上使两国间的对抗达到了新的水平。对中国来说,苏联的这个举动是个极其严峻的挑战,原因是:第一,北京特别担心,根据“有限主权论”,现在莫斯科有可能打着“拯救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号,干涉中国的内政;第二,美国和西方容忍苏联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这个现实证明,它们承认同苏联“划分势力范畴”,因而一旦苏联对中国采取行动,它们有可能持同样漠不关怀的态度;另外,使中国人很不安的还有这样一个现实:象越南人民共和国和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这些对他们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担心“同美帝国主义发生对抗”,明显支持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的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采取的方针是,一方面准备同莫斯科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另一方面竭尽全力引起全世界对苏中对抗尖锐化的关注,然后把同莫斯科抗衡的西方主导国家拉到自己方面。

所以说,在一九六九年三月珍宝岛事件迸发前,中国方面已经很明确地确定了自己的企图。这个时期,中国试图表明自己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的正确,证明苏联对华政策的侵略性质,用现实证明中国不怕苏联的军事压力,不允许象对待捷克斯洛伐克那样对待中国。并且试图通过采取强硬而有节制的立场,既能制止冲突不可预料地升级,又能向世界说明中苏矛盾的尖锐、严峻程度。

突然迸发的珍宝岛事件,在发生冲突的两个国家和全世界,引起了极其广泛的反响。为了证明自己在冲突中的立场正确,苏联领导人和中国领导人都坚持认为自己在冲突中取得了胜利,并准备为巩固战绩采取进一步的坚定行动。随后,三月十五日在珍宝岛上发生第二次冲突,这次战斗的性质更为严峻,双方都动用了常规军,苏方集中使用了火箭炮。

如果单纯地讲在六九年三月发生的珍宝岛战斗的结局,那么中方能够认为是他们取得了胜利。因为在这之后不久,中国人实际上控制了珍宝岛。但围绕珍宝岛的冲突决不是由双方要控制这个小岛的简单企图引起的,而是有更广泛的战略考虑。这场突然迸发的战斗,使莫斯科和北京向常规军的大规模冲突靠近了,不能不为双方的作战计划带来严峻变化。

当时苏联军事领导人比较了解中国武装力量的潜力,因为他们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中国武装力量在解放后的建设。他们在演讲中特别指出。从五十年代后半期起,中国领导人大力发展核武器和其发射装置,却因而减少了对装甲兵、炮兵、运输和通讯的投资,所以也大大降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大规模进攻性战役的能力。

但是,由于中国在人力资源方面占有巨大优势,苏联军事领导人也很感不安。苏联驻华使馆不断提出警告说,在“文化大革命”的魂乱情况下,中国某些领导人,为了加强自己在争权斗争中的地位,有可能下令在边界上发动大规模作战行动。

同时,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为首的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要挟”。计划是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照顾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但是,使用核武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了得到支持,苏联与美国进行联系,试探性的提出联合对核武器发展尚处初级阶段的中国核力量实施摧毁性打击。苏联的企图非常明显:在中美关系当时也很尖锐的情况下,如果苏联动手,是符合美国的利益的,最少他们是这样认为的。美国不同意联合打击也没问题,最少也能让!

可是,这回苏联人失算了。尼克松在同他的高级官员紧急磋商后认为西方国家的最大要挟来自苏联,一个强大中国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战略利益。最可怕的是,一旦让苏联人打开潘多拉盒子,整个世界就会跪倒在北极熊的面前。到那时,美国也会举起白旗的。

“我们能够毁灭世界,可是他们却敢于毁灭世界。”得出这个可怕的论断之后,美


状态提示:第三百三十五章 珍宝岛催化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