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突围战略
兵贵神速,任何犹豫和迟疑都将痛失到手的胜利。东巴印军折返赶来支援需要四天的时间,这是经过精确计算的结果。当然,东巴印度空军赶来的时间要快很多,还有一场恶战在等着南巴联军。
当印度方面还一再重复着只有少量巴军进入印度境内,此次行动只是巴方用来提高濒临崩溃的民心士气,并笼统地说“此事已得到良好的控制,入侵巴军很快便会被消灭或赶出印度领土”时,南北两路突击军团已经完成了战略合围。
十二月十日,北路军攻克重镇帕坦科特,并向西展开兵力,封闭了克什米尔印军的退路;同日凌晨,南路军利用直升机突然实施大规模机降,一个团的兵力奇袭攻取了菲罗兹布尔,将拉合尔印军集团的退路切断。
而从达成突破的十二月六日开始,南巴联合空军便分成两个作战集团,一个作战集团负责掩护支援突击军团的行动,另一个作战集团猛烈轰炸印军纵深的公路、桥梁、调车场等交通枢钮,使印军的交通补给线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印军高层此时终于如梦初醒,从进攻转向防御,或是转向撤退,心情仿佛如过山车般降入谷底。巴军确实展开了反击,而且是凌厉的、致命的。
印巴两军在西线的实力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在印军开始猛攻拉合尔,叶海亚发布动员令时,在巴基境内出现了令人惊奇的场面。大批预备役、退役官兵和部落武装乘坐政府临时征用的民用车辆,纷纷赶往保家卫国的前线。
“我们用泥将所有运输车辆涂污,与其说是为了伪装,不如说是使它们看起来更象军车。”负责征召组织后备兵团的詹阿少将是这样说的。
一位在空中巡逻的巴军飞行员却是这样说的,“从空中区分这些车辆绝不会出错,只要看到公共汽车、冰淇淋车、送香肠的篷车或者牛奶车,我们就知道那一定我们自己的车辆。”
现在,赶到前线的后备军已经临时组建了三个师,而且第四个师也将要成形成并投入斗。伊斯兰战士的英勇使他们在拉合尔防御战中发挥了作用,使巴军在拉合尔防守最危急的时刻能够继续保留反击的拳头部队——巴装甲第一师和步七师。
在巴基斯坦陆军中,步七师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印度陆军十分关注该部队的去向。然而,效率低下的印军情报系统就一直没有搞清该部队的具体位置在哪儿。有的时候,印军情报系统说步七师在某个位置,然而,印军试图前去围堵时,连步七师一个士兵的踪影都没有。几番折腾之下,当印军把步七师叫做了“魔鬼师”时,步七师却一直在拉合尔附近集结待命。
而巴军的装甲一师作为精锐的打击力量,具有快速作战的能力,是印军重要的作战对手。然而,战争开始后,印军情报系统一直找不到装甲一师的位置,印军地面部队无法拟订作战计划,更谈不上怎么去交战了。现在,这两支印军长期关注的部队不用印度人再费心思寻找了,他们已经作好了出击准备,将对包围圈中的印军进行猛烈的打击。
情报系统本来是作战部队的耳目,应该能够为作战部队随时提供所需的作战情报,使作战部队能够及时拟订作战计划,并实施作战。但印军情报系统本身存在的包括机构重叠、分散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和设备不足等问题,使其在战争中表现差劲,不仅导致人力的浪费,而且整体效益也乏善可陈。
时间对于印军来说是生死攸关,是撤退还是固守待援,这是一个很难的选择。固守待援便意味着被围印军将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坚持至少四天,等待东巴的部队赶来解围;撤退,不,应该叫突围,技术含量很高啊,弄不好就变成大溃败,被敌人象赶鸭子似的追杀。
直到此时,印军的判断依然有着很大的偏差,对巴军的数量变化没有正确的估计,更忽略了南洋联邦的参战部队。这也不是意外,这几年巴基斯坦吸取了第二次印巴战争中过于依赖美援武器的教训,在南洋联邦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兵工产业,并大量引进南洋联邦的武器装备。空军有南洋联邦生产的鹞式和枭式,陆军有南洋联邦生产的豹式坦克,南洋联邦最强的海空军按兵不动,援巴军又是秘密换装参战,给印度人造成了最大的迷惑性。
突围,印度人确定了作战计划,一边从东巴调集军队,一边命令西巴的印军杀出一条血路,回到印度境内。在他们想来,巴军的数量与印军数量是相差无几的,甚至印军还稍占优势,巴军虽然截断了印军的退路,但兵力肯定有限,包围圈只是一种态势,并不会很严密。被围印军靠着储备的物资完全能冲破巴军的包围,等到与东巴援军会合,再对巴基斯坦进行决定性的打击。
而且突围并不是简单地逃跑,印度制定了一个看似很厉害的计划,拉合尔外围的印度第三军与克什米尔的印度第十五军对向突围,一个沿五十四号公路北进,一个沿四十四公路南下,在两条公路的交叉点帕坦科特会合。另外,从新德里紧急调运印第三装甲师前往增援,内外夹击,击破巴军的布署。
双方各展计谋,调兵遣将,一场空前的大战在南亚大陆展开了。既然是处心积虑的军事行动,南巴联军的准备比印军要充分,行动也比印军要快,当两支被围印军开始了自以为聪明的突围行动时,反倒落入了更悲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