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我主法兰西>第五百二十四章 加莱海战

第五百二十四章加莱海战

荷兰执政威廉五世因妻子为普鲁士公主,同时为了通过战争树立威信、压倒议会中的共和派,而一手促成了荷兰对法开战飞速更新

3月初,法兰西大军跃过莱茵河之际,荷兰便正式对法宣战,当法兰西国王还在明斯特的森林中徘徊时,荷兰陆军的主力便跃过了佛兰德斯边境,率先进攻法兰西。与此同时,早先便在外海游弋的荷兰海军舰队开始对加莱、勒阿弗尔等港口进行袭击和封锁。

威廉五世梦想着通过这一次战争夺取佛兰德斯,实现他祖先未能实现的“尼德兰一统”之梦。另一方面,他也受够了这么一个被议会掣肘的“执政”头衔,他无比羡慕有着绝对权威的法兰西、瑞典、普鲁士等君主制国家的国王,因而也梦想着戴上“尼德兰王国”的王冠。

战争的初始阶段非常顺利。在海上,荷兰海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挠,轻易便封锁了加莱、勒阿弗尔等港口。在陆地上,陆军虽然只有三万人,可这支大半为德意志雇佣军的军队却“所向披靡”,不费吹灰之力地突破了边境,突入到了佛兰德斯境内。更令威廉五世兴奋的是法兰西国王所率领的法军主力直扑汉诺威而去,并无回转的迹象。

威廉五世虽然没有腓特烈二世的战略头脑,可也不蠢,他深知这场战争的关键是法兰西那十几万大军的动向。若法军主力东进迎战普鲁士,那荷兰便无忧;若法军主力回援佛兰德斯,那荷兰便会遭受难以想象的劫难,而他自己也将权势受损。在种种迹象都预示着法兰西主力即将和普鲁士军队jiao锋的情况下,他自然也非常高兴。

然而,他的高兴来得快,去得更快。

3月13日,荷兰外海突然出现了多艘法兰西海军战舰。先是海牙,后是鹿特丹,最后几乎各大沿海港口都能看到法兰西战舰的影子。同一日,封锁加莱、勒阿弗尔的战舰也被迫撤围,原因是法兰西战舰突然出现于后方。

3月15日,南线入侵佛兰德斯的荷兰陆军遭到了法军的阻击,而此时距离荷兰陆军跨过边境的时间不过三日。

威廉五世自此之后便难以安眠,军事上的变故是一点,但更重要的是议会地反弹。

议会中的共和派原本便不同意发动对法战争。清一se为商人新贵族的共和派更乐意对不列颠开战,而非是对法兰西开战,他们之前不过是在执政和王权派的强压下才不得不妥协,如今战事不利,他们便开始展开轻微的反击。

直到此时,威廉五世也不过是遇到了一些小麻烦,共和派轻微的反击在他眼中不值一提,军事上的暂时遇挫亦属于正常,面对法兰西这样的国家,军事上太过顺利反倒怪异。不过,只是两日时间,他所有的推脱之词便宣告失效。

3月17日,法兰西海军开始全面反击。

法兰西海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加莱海峡东面、北海上的大西洋舰队。另一部分是加莱海峡西面、拉芒什海峡中的地中海舰队。大西洋舰队早先分出了十艘战舰驰援加莱海峡,以此封锁荷兰主力战舰的退路,出现在荷兰外海的是二十艘战舰组成的舰队。因此,在17日同时发生的两场海战中,北海上的海战为大西洋舰队独立完成,加莱海峡西侧的海战为两支舰队互助进行。

荷兰海军的船只不少,然而能够称得上“战舰”的不过二十艘。战争开始后,这二十艘战舰中的十五艘执行港口封锁任务,本土只有五艘战舰防卫。虽然荷兰各港口内还有为数不少的巡航舰、护卫舰、武装商船,但是,无数战例证明了这些船舶在面对三极战舰及以上等级的战舰时,都显得不堪一击。

17日早晨6时,拉芒什海峡被一片雾气笼罩。在前一日夜里,荷兰的十五艘战舰已经来到了加莱海峡的西侧,在更西面则是一路尾随的法兰西地中海舰队的二十艘战舰,而在东面,则是在狭窄的加莱海峡一字排开的大西洋舰队分舰队的十艘战舰。

荷兰的十五艘战舰大多为64en火炮级。法兰西东西两大舰队的三十艘战舰中,除了地中海舰队的旗舰为拥有102en火炮级的三极战舰。

在战舰的数量上、等级上,荷兰已经完全处于劣势。不仅如此,荷兰战舰大多有些年数,几乎已经呈现出老旧之态,而法兰西战舰全为近十年新造,因而,在战舰的质量上荷兰也处在劣势。

正是因为这种种的劣势,荷兰海军的指挥官决定趁着雾气弥漫,以及风向为西南风的有利机会突破加莱海峡。

其实,法兰西海军也已经决定了在这一日动手,不过,做出这一决定的只是地中海舰队的指挥官,他出于保险,并为了留出时间通知友军舰队,而决定将开战时间定在上午10时。

荷兰海军的指挥官在战略比拼上占得了先机,在雾气弥漫的情况下,荷兰战舰开始起锚升帆。方向虽然有利于荷兰战舰,可这西南风并不大,只是微风,因此,庞大的战舰仍然走得很慢。

早晨6时45分,荷兰战舰接近大西洋舰队分舰队,但是,封锁加莱海峡的分舰队仍然没有发现。

一刻钟后的7时,荷兰战舰终于被分舰队的瞭望员发现,而发现的原因居然是其中一艘荷兰战舰上亮着油灯。

分舰队十艘战舰为纵向一字排列,每艘战舰之间都留出了能容纳三艘战舰横向身位的距离,如此做是为了能在危急关头九十度旋转船身。

“右满舵,火炮准


状态提示:第五百二十四章 加莱海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