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三章战局出人意料
法兰西将巴伐利亚击败的同时,奥斯曼与俄罗斯的战事也发生了变化。
18世纪,奥斯曼帝国已无法像前几个世纪那样对欧洲造成威胁,其落后的统治制度造成了官僚、军队系统的全面腐化。官僚的**激化了内部的民族、宗教矛盾,军队的**造成了对外战争连续失败。时至今日,奥斯曼帝国如同年事已高且病入膏肓的老病人,不但侵略之锋已成强弩之末,就连自保都未必可以。在此情形下,其与俄罗斯之战可想而知。
黑海北岸原是游牧民族生活之地,大多为地广人稀的草原,除了少数军事据点、要塞外,鲜有能提供食物的城市、农场。奥斯曼帝国初时还能顺利进军,但正因为进军顺利,其在深入了克里米亚草原后,补给线便成了弱点。
俄罗斯攻略克里米亚多年,在克里米亚一带建立了多个据点,每个据点中都存放了相当数量的食物、弹药。因此,当数十万俄军南下时,其后勤补给完全不用担心。
俄罗斯克里米亚总督波将金将军在正面防守,令奥斯曼军队无法再进一步,同时,苏沃洛夫、鲁缅采夫率军从后包抄,截断了奥斯曼军队的后路。后路一断,奥斯曼军队也只能后撤。也就在后撤的过程中,俄军各部前后夹击,将之重创。而后,俄军更是一路向前,攻陷了奥斯曼帝国的前线基地敖德萨。
战争自4月爆发,俄军于8月便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甚至还占领了奥斯曼帝国的前线据点敖德萨。这并不是因为俄军战力超人,也并非是因为奥斯曼帝国真的不堪一击,而是双方的角色所定。
首先,俄罗斯在战前便已经在克里米亚经营日久,不但补给充足,更是一直以奥斯曼帝国为假想敌。与之相反,奥斯曼军队远来疲惫,又缺乏补给。因此,俄罗斯可谓是以逸待劳。以逸待劳之师与兵困马乏之旅之战,其结果不言自明。
其次,奥斯曼军队离开敖德萨之后,无论是往北,还是往东,必然将深入俄罗斯腹地,结果便是无力防备侧翼和身后,在被切断后路的同时亦被前后夹击。
然而,得胜之后的俄军也未深入追击,只追杀至敖德萨便止步停留。因为俄罗斯也有相同的问题。黑海沿岸距离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后方较远,补给线太长,若是继续深入,刚刚得胜的俄军也必然会失败。
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在近一百年间有多次交战,每次战争皆以俄罗斯胜利告终,但这些胜利都有一个前提——奥斯曼军队远离统治中心作战。同样每次战争也有相似的结局,俄罗斯与奥斯曼谈判终战,俄军始终无法深入敌境。
俄罗斯在经历多次扩张后,土地辽阔、人口充足,但由于经济贫乏,军队无法得到精良的装备。它在同样落后的奥斯曼军队面前自然能屡战屡胜,可在面对欧洲强国的军队时便未必能再有胜机。所以,它在七年战争时表现不佳,在与瑞典的战争中也难以占据上风,只是凭着充实的人力资源而能利用数量优势故作威风。
俄罗斯在战胜奥斯曼帝国后便调集主力往西增援,叶卡捷琳娜二世一介女流其实不晓军事,只是她知人善用、虚心纳谏,故而才有今日。不过,她对军队的了解始终有限,无法像彼得一世那样为军中配足与西欧强国相差无几的火枪和火炮。
9月,俄罗斯调兵波兰一事传到了中欧。路易对此轻轻一笑,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却急急赶回了柏林。与萨克森和巴伐利亚战事顺利相对,波兰战事一直不顺,普法奥三国联军各自保存实力,导致五个月都未能攻下华沙。不过,与巴伐利亚瞬间战败不同,萨克森还未投降,并仍然在抵抗。
萨克森首都德累斯顿东南18公里的皮尔纳是法普两国联军的驻扎地。法军的指挥官是年轻的亨利?德?瓦特纳,普鲁士军的指挥官是成名已久的亨利亲王。两人正在围攻距皮尔纳10公里的柯尼希施泰因要塞,结果围了一个月仍不见结果。
其时,路易在巴伐利亚稍作休整之后,率领近卫军、卢瓦尔军团和巴伐利亚军团共9万人北上支援。
巴伐利亚军团是改编了俘虏后所得,其指挥官是菲利普?冯?福尔巴克。路易向来是物尽其用,无论是归降的巴伐利亚军队,还是将领,他都会将其所有价值压榨出来。
萨克森的战事出乎路易的意料,他原以为有腓特烈二世坐镇,萨克森坚持不了多久,但事实是,他低估了萨克森这个国家。
萨克森在七年战争时被普鲁士亡国,因为这一历史,路易以为这个国家会在重兵入境之下立即崩溃。他猜中了开头,萨克森确实一路败退,失去了莱比锡、德累斯顿等重要城市。不过,他并没有猜到结尾。结局是萨克森统治者异常顽强,撤退至易北河上流的柯尼希施泰因固守,而法普联军均未展开强攻。
9月15日,腓特烈二世离开萨克森前线返回柏林,他同时也带走了十万普鲁士军中的一半。因此,柯尼希施泰因要塞外的包围网短暂地出现了一个漏洞,虽然这个漏洞很快被法军填补,但一名俄罗斯信使却借着这短暂的一刻潜入了要塞。
要塞之中,萨克森选侯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三世和弟弟安东亲王一起接见了俄罗斯信使,在俄罗斯信使离开后,安东亲王向脸色不安的兄长安慰道:“殿下,刚才的信使已经传来了好消息,既然俄罗斯已经解决了奥斯曼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