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新鸦片战争>第二章 惊涛骇浪一百七十四吴淞口攻防

第二章惊涛骇浪一百七十四吴淞口攻防

上一章名字写错,应该为“备战新加坡2”

吴淞口炮台位于黄埔江入海口,是守卫上海的海上门户。1839年秋季的一天清晨,当浓雾被阳光驱散后,炮台的守军现江面上出现了一支庞大的舰队。舰队从东北方向黑压压的逼近,船身巨大的战舰一字排开在不远处的江面上。一场等待了多日的战斗终于来临,稍后英国战舰向吴淞口炮台起了猛烈的炮击。舰炮的声音如同雷鸣一般从海面上隆隆传来,一股股浓烟在英国舰船上方飘荡,大白天里仍然能看到火炮出膛的刹那间出的亮光。

英国舰队进攻吴淞口的炮火,根本不需要传令兵的通报,6军大臣龚自珍已经知道了。他的驻地就在离吴淞口不远的宝山附近,一听到海面上的炮声他立刻从屋中走出。

龚自珍的脑海里飞快的将情况理了理,吴淞口炮台由黄埔江江面自然分隔为东西两组老式炮台,东炮台守将为绿营余步云,西炮台守将为绿营周世荣。除此两组老炮台外,尚有两组新式火炮,这些新式火炮为长卫三型线膛炮,是中国自产火炮,由于钢材质量稍差一些,加厚了炮管,因此增加了重量。虽说不便于炮兵机动,这些火炮却正好适用于固定炮台。两组新式炮台各有四十门,隐蔽的分别建于两岸的林木稠密之处。

这场可能来临的战斗,龚自珍已经备站多日。按照计划在英国人地初始进攻时。新式炮台不许还击,那么此时的英舰一定在轰炸那些暴露出的老式炮台。

龚自珍的亲卫为他拿来了望远镜,6军总参谋长罗兰罗曼带着一帮军官从附近的营房中集中了过来。

从望远镜里可以清晰的看到一轮轮炮弹倾泻下来后,空中弥漫着硝烟和尘烟,炮台的四周到处都布满了弹坑。可以想想此刻地战场上一定充满了刺鼻的硫磺味。

罗兰罗曼已经熟练了许多地汉语在龚自珍的耳边响起:“我早就猜到英国人会来的。”

从罗兰罗曼的话中不难听出,这次的进攻已经在6军衙门的预料之中。早在定海被攻陷以后,上海的防御已经不断地得到了加强。此时守卫在上海的除当地的绿营官兵和地方八旗兵以外。尚有炮兵第一镇、步兵第十三镇、步兵第十五镇、骑兵第二镇。这些部队除了炮兵一镇是广州过来的以外,其他二镇步兵是东北紧急抽调过来的。骑兵第二镇则是从京城抽调过来的。这些新军部队共同组成了两江防御军团由龚自珍亲自率领。

按照事前的布置,八旗兵在进攻开始后增援绿营。在战斗开始后半个小时,这些八旗军才从营地里磨磨蹭蹭的开拔了出来,往吴淞口地方向缓慢的运动过去。从营地到前线炮台,这短短的两里地竟然用了半个时辰。

龚自珍已经将部队集合完毕,他登上了附近一座山头调整着手中的望远镜。江宁将军惠敏徘徊在八旗兵阵地中的身影出现在镜头里,这家伙行军打仗还坐轿子。真是操蛋。他的镜头往前延伸,可以看到第一线绿营官兵地战况。半个时辰的轰炸后,东炮台守将余步云已经在仓皇的撤退,西炮台守将周世荣仍然在顽强的还击。暴露出的炮台大多已经变成了瓦砾碎片,那些用条石垒成的炮台地基被打的坑坑洼洼,无一处完好。

“大将军,末将吴起云愿率领第十三镇支援东炮台。”

“在下愿往。”

“下官第十五镇统制张魁愿往。”

听到这些将领的请战,龚自珍知道他们是在湖州窝了一肚子的火。英国人在攻陷定海后不久。又袭击了镇海,进而在镇海附近四处攻打,宁波府的八旗和绿营在与洋人交锋后,数炮之下打地落荒而逃。偶尔有些亡命地绿营队伍,还没冲锋到英军跟前便已经成片倒下。得到消息的两江防御军团迅赶往赶到镇海,可惜两江军团还未到宁波府。英国6军造已经撤退回了海中。支援宁波府不成,军团官兵却在宁波府看到被洋鬼子烧杀抢掠一空后地村镇。那些焦黑的瓦砾,悬吊在树旁的中国人尸体,无不让部队官兵窝了一肚子的气。这次英国人攻打上海,难怪新军将领纷纷请战。

龚自珍对这些将领淡淡说道:“诸位,稍安毋躁。”

龚自珍之所以不马上支援,是在等待八旗兵的溃退,他可不想八旗兵把新军冲散了。对于皇上暗中叮嘱自己让这些八旗兵和绿营兵挡在前面,龚自珍是心领意会。皇上应该是想借英国人的手打击和削弱八旗兵和绿营兵,看起来这次战争之后。皇上会有新的军事调整和部署。不难猜测皇上会加快淘汰八旗和绿营的度。

英国人的轰炸终于渐渐的弱了下来,他们的运兵船开始出现在龚自珍的镜头里。看来英国人想登6了。而且英国似乎也观察到东炮台守将在撤退,他们的登6的地方正是东炮台一侧。

见到英国舰队的靠近,罗兰罗曼和龚自珍都意识到是炮台开始反击的时机。两位目光碰在了一起,罗兰罗曼微微的点了点头。龚自珍向身边的传令官吩咐道“立刻传令所有炮台,进攻。”

正当英国舰队在向前逼近以掩护运兵舰登6的时刻,看起来残破不堪的吴淞口炮台突然火光闪闪,一炮弹从隐蔽的火力点射出来。海面顿时笼罩在一片炮火中。

第一轮轰炸的准头很差,只有几命中了军舰,但是这些炮弹和刚才老式炮台的实心弹完全是两样。炮弹在舰船上再次出致命的怒吼,闪耀出


状态提示:第二章 惊涛骇浪一百七十四吴淞口攻防--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