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已经开始笼罩着紫禁城庞大的身躯,天空中残存着一抹微弱的红光,宫殿的身影在黑蒙蒙的夜幕下犹如蹲伏的怪兽一般。。com远处钟楼的声音在沉静的宫殿悠扬的传荡着,像是叙述着一首久远的歌。
刘寄端起案头的茶水呷了一口,皇帝的生活并不如他想想的轻松。拿起一本奏折,他打起精神看了起来。
“臣深虑夫弊之日滋,害之益甚,将至于不可穷诘,忧及于国家,祸延于后世,今上革新,如旱逢甘露,臣以为务去空谈,而存经世以致用。”
读到这里,刘寄心中一喜,总算有人赞同自己所执行的事情了。他放下了折子,在书房中徘徊起来。脑海想到,现在除了开放通商口岸因为需要和英国人交涉而暂未办理外,其它两事都在办理中。前些天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文孚的折子里奏,长城沿线守卫关卡的官兵已经撤离了。曹振镛的折子里也奏报受灾的省份已经派出了驿差,他们将通知这些地方的总督、巡抚组织灾民移居盛京等地。对于开放海禁,刘寄在奏折里看到很多反对。选拔赴西洋留学考察的人员,更是成了刘寄的恶政。
刘寄让曹公公进来将书房中的灯火挑的亮了些,他重新又读了一遍三天前两江总督陶澎上的折子。对这上报的奏折中第一份赞扬革新的,他看的特别仔细。
这些日子以来,刘寄对禁旅八旗和京营的官员大加拉拢。他一直在担心着出现强烈的反对声浪,在政治上出现反弹甚至反扑,现在终于看到了一些好的苗头。
接着又翻阅了几份奏折,刘寄看到了英和新送的一份折子。这也是一份拥护革新的奏折,英和在朝廷中也算是一员元老了。他的转向必定影响更多的人靠向自己一边,比较顽固的守旧份子现在看来要数禧恩,而禧恩坚定的同盟者便要数状元出生的史致光了。
应该说71岁的史致光是一位不错士大夫官员,在地方为官时也做了不少好事。他的反对是出于政见的不同,在他看来刘寄的做法,将会滋生更多的问题出来。特别是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不是会放进更多的鸦片来吗?
批阅完奏折走出房外,天上已经是满天星斗了。屋外当值的董海川腰里别着一把火枪,警惕的巡视着。自杨露蝉调任新军都统后,早上陪着刘寄练武的就是达音泰和董海川了。
这两人现在都对刘寄心服口服,特别刘寄这些天搞出这么多大动静,让两人知道了刘寄的一翻雄心壮志,他们也渴望着能因为伴在刘寄身边而青史留名。
今天月色如同秋水一般流淌下来,为紫禁城蒙上了一层面纱。曹公公在刘寄身后小声问道:“皇上今晚要人侍寝吗?”
刘寄点了点头,随后从盘子里抓起了一面绿头牌子。
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肤色在火光的映照下如同流光溢彩的玉一般光洁,红润的嘴唇让人想入非非。这就是全嫔吗?刘寄现在已经没有了心理障碍,他觉得自己继承了这些妃子就得照顾好她们,当然也包括生理上的。……。
良久后全嫔双颊红艳的躺在床上,双目中含着一层汪汪的水气,迷茫的看着让她第一次到了**的男人,他是旻宁吗?看样子是,可又总觉得不是。
刘寄劳累了一天,放松的躺在床上沉沉的睡去,连全嫔什么时候离开的也不知道。
刘寄宣布的三件大事,放海通商、开关移民、留学海外,无不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朝臣们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揣摸着刘寄的意图。来找大学士曹振镛打探情况的人络绎不绝,刚刚送走了左都御史穆彰阿的曹振镛自个也觉得纳闷。最让他感到惊奇的是,皇上又冒出了一个新的想法,要在早朝时给所有官员摆一张凳子,年事高的官员还可以座椅子。
曹振镛心里有一种感觉,现在的这个皇上肯定不时原来的那里。刚产生这个念头,曹振镛就给了自己一个嘴巴,暗自骂了自己几句。
转念曹振镛又一想,其实这来拜访的官员们都有这个感觉,可是谁又敢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曹振镛想起穆彰阿说的话:“皇上似乎要做一个革新的主,咱们这些奴才看来也要做出些姿态来。”曹振镛看了看自己衣袖上的两个大补丁,想起以后已经用不着这样了,他将补丁扯了下来,露出了官服里面崭新的布料。
一路想着心事,曹振镛不知不觉来到了书房,他铺开折子写下了一篇拥护革新的奏折。
第二天早朝,曹振镛在前面领着众臣排队进入乾清宫时,他真的看见了殿中摆放的凳子,其中还有两把椅子。他的心里感觉到一丝震撼。朝廷这看似小小的举动,如同投入了一潭死水的一块石头,在水面上荡漾起一圈经久不散的波纹,预示着这位突然变的不同寻常的皇帝要开展一场更为猛烈的变革。
曹振镛座的是一把红木椅子,他的对面是两江总督陶澍。不过陶澍已经不是两江总督了,他因为最早上折子拥护朝廷的三条革新,现在已经升为了内阁大学士调回了京城。户部尚书英和也因为表态的早恢复了内阁大学士的职位。对于这两位最早提出改革漕运的经世名臣,曹振镛知道他们拥护朝廷的革新决不是和自己的目的一般,虽然不太愿意承认,曹振镛在心里还是知道两人是想有所作为的能臣。去年将漕粮改为海运,在上海设海运总局,两人都是立了大功的。
今天的早朝,陶澍又提出将纲盐法改为票盐法。所谓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