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张之洞……
虽然说翁叔平败事有余,张香涛成事不足――但这两人一在中枢,一署地方,在中枢者执掌户部兼理天下财政,在地方者八表经营俨然而为后起之洋务领袖。且翁同?与李鸿章有因《参翁同书片》而致父死兄徙的深仇,而张之洞自光绪七年由内阁学士兼礼部侍?衔任上补授山西巡抚,由京官外放为一任封疆大吏之日起,便一直存了个“欲在南方造一局面,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建树功业相颉颃!”的勃勃雄心!
一言以蔽之,慈禧太后在朝以与李鸿章有夙怨的翁同?替代出自胡林翼幕府,与李鸿章渊源颇深,且为人刚正不阿又素以大局为重的阎敬铭为大司农,其中固然存了由此让翁同?投桃报李,对园工开支网开一面的心思,但根子还是落在了“钳制北洋”这四个字上。
而自光绪七年将张之洞外放山西后,十年来不管他张香涛在两广“闺姓开赌”等等搞得如何声名狼藉,却始终慈眷不衰,一路将他提到了“九省通衢”的武汉以主政湖广,为的还不是制衡自光绪十年后大兴海军以来声势日盛的北洋?
可如今李中堂却上折子分别保举翁同?为协办大学士,张之洞为军机大臣了!!
翁同?入阁,张之洞拜相,太后您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慈禧太后若是答应了,那翁同?拜协办大学士就是靠李鸿章李中堂“以德报怨”的助力,而即便以后慈禧太后继续将这位翁师傅留在户部尚书任上,却也在不能授意他在海军经费上如何给北洋为难了。否则便是陷翁师傅以“挟私报复,以怨报德”的小人境地,而翁同?两朝帝师清流德望,素来都是个分外爱惜羽毛的角色,若当真被太后逼到了那种两难境地,恐怕他立时就会上表请辞,干脆利落的丢掉户部这个包袱,全心全意地去干好协办大学士这份更有前途的工作了。
而慈禧太后若是不答应,那翁师傅的处境则还是差相仿佛――李中堂的这份《殿阁补阙折》涉及的面实在太广,单靠一个“瞒”字是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住地。而只要消息泄露出去,在刚刚被翁师傅以一本《请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狠狠的阴了一道的李鸿章已经摆出了一副和解姿态的前提下,他翁师傅不管当得上当不上这个协办大学士,如果再在背后向北洋砸黑砖的话,这个“小人”的名号他都是当定了!到那时休说李鸿藻为首的这一派与他素不相能的“北清流”不会放过他,恐怕连他翁师傅自己苦心经营的“南清流”中的这一干骨干都会与他分道扬镳另择良木而栖!
到那时,翁师傅还是只有请辞这一条路可走!
而事情如果走到了那一步,休说慈禧太后会对这位她原本因翁心存翁同书之事而一直心存歉疚的两朝帝师怒其不争,便是翁同?自己,恐怕也会对太后先拒绝让他入阁而为协办大学士,而后又置他于在户部尚书任上进退两难之境地的处置心生怨怼,不管最后事情走到哪一步,这“圣母”与“帝师”之间的梁子都是结定了!
而任令羽还丝毫不担心翁师傅会不入毂,这位两朝帝师的书法和道德文章都是好的,却独独缺了三样对于一个真男人而言必不可少的东西――胸襟、脊梁、性功能!想必李中堂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会对这位老对手使出了此等辣手!
至于张香帅的情况则与翁师傅大同小异,若论行政之能,这位昔年北清流中与张佩纶齐名的两大“青牛角”之一绝对要比翁师傅高出了不止一个档次,十年三迁由山西巡抚而两广总督进而湖广总督这么一路走过来,其间除大兴洋务外,还有一个中法战时举荐冯子材而有镇南关大捷的军功……
而也正因为如此,此时的张香帅已经完全具备了入主军机的资格!而慈禧太后若是允了李折所奏,让张之洞入朝而为军机大臣,那又让谁在南洋来牵制北洋?刘坤一、陈宝箴,还是李中堂的嫡亲哥子李翰章?
但若不允李折,仍让张之洞出知地方,且不说那位张香帅的功名心热与翁师傅比也是不遑多让!若得李中堂保荐而不得入阁,且不论其是否会生出怨怼之心,单单是李中堂在这折子里透出的南北洋“两洋合流”的趋势就足以让慈禧太后毛发竖立了!
慈禧太后怕是如今中国最顶尖的权术高手了,不过这制衡的艺术对上位者的要求也委实太高,这是把锐利无匹的双刃剑,一不小心就会搞出个太阿倒持反而伤及自身。
这位老太后一辈子都在南北洋间走钢丝,也算是熟能生巧游刃有余!可老太后在戊戌变法后,仅仅因为在两年内过于倚重那些志大才疏的满洲亲贵,而稍稍疏忽了因甲午战败而元气大伤的北洋淮系,就是这小小的疏忽――李鸿章和张之洞这南北洋两大巨头就在庚子国变的次年即刻还了她一个“东南互保”!
两广、两湖、两江、闽浙、四川,五大总督再加上一个山东巡抚袁世凯,联名不奉中央诏令,拒绝与八国联军开战而结盟自保,此举一方面使中国东南半壁膏腴之地免遭兵祸荼毒,但更深层次的政治意义则是基本宣告了清末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的正式形成!
南北洋首度联手,便搞得中央权威荡然无存!而此后慈禧太后虽然在李鸿章病逝后,凭借着个人多年的积威,强行推行“新政”把局面又压制了7年。但当其在1908年去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