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如此,徐树铮一直以静观着局势,同时枕戈待旦的等待着李连云出兵,一但李连云出兵,在江苏陆军渡过黄河的时候,驻于天津、保定一带的第一军就会立即倒戈,以“独裁、乱政”为由转向北京,逼袁世凯下野,随后,李连云失去了讨伐的理由之后,老总即可掌握中央大权,当然这中央大权中也有他徐树铮的一份。
可这么等下去,也不是办法,在一方面关注李连云伤势的消息时,他同样也关注着全国的舆论,以此来决定是否应该首先反袁,就在徐树铮犹豫不决的时候,段祺瑞上门来了,带来的是袁世凯要作出让步的消息,并且不惜让出财政部,那一关键部门,而且那还只是开价。
徐树铮忽然间觉得袁世凯那么可怜。他这么一让,等于将中央权力分割为二,袁一、李一。这却让徐树铮感到为难了:是可怜袁世凯,感激他的往日提携和今日的真诚,再助他一臂之力?还是顺着潮流起来反对他,打倒他?
希望太渺小了,在岚山前后,徐树铮曾于李连云有过多次谈话,两人谈了很多,李连云对内战的态度极为厌恶,甚至可以说厌恶到极点,那是一种本能的抵触。或许,正因如此,李连云才会甘愿,以至以放弃军队作为代价,来京任那个国务总理。
如果没有现在的“刺李案”恐怕他都已经抵京了。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他徐树铮主动讨袁的话,李连云一旦伤愈势必会以“维护法统”为由讨伐他徐树铮,他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一是他徐树铮“开以武力决争端之河”,二是他徐树铮“叛乱”,大总统有罪,自应由国会罢免之,以李连云的为人,他会这么干!
如果助袁呢?
这场府院分权,到最后究竟会在中结出怎样一个结果?万一成功了,这华夏之沉浮又由谁来主?这仍是一个谜。何去何从?这个被人称之为“怪杰”式的人物,一时也六神无主了。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混战能显现英雄本色的。而所有的“乱世英雄”。几乎都有一共同的“真经”,那就是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凭拳头去独霸天下!
徐树铮自命是中国“英雄中的英雄”,他要像张良一样助主公,一统天下。从他有机会抓住第一军的那天起,他就开始盘算扩大自己的势力,硬化自己的拳头。他像一个精明的钓翁,时刻窥视着水面上巨巨细细的波纹,他在等待挑起钓竿。
天津。不是他久居之地。“天津只有灯红酒绿,天津只有巨贾大亨。天津不是帝王之邦!”
徐树铮身在天津心却在北京。按说,段祺瑞的到来,带来了袁世凯的让步,都给徐树铮带来一个全新的消息。
无论是助袁还是反袁,段棋瑞都会“唯命是从”的--段祺瑞相信徐树铮。段祺瑞常把徐树铮看成是“天赐的人才”,苍天怜他“忧国忧民”心切,为他差派能人。可是,这一次,徐树铮却反常得很,他既不想助袁,也不想反袁。
在沉默良久之后,徐树铮缓缓开口说道:
“在目前,我们还是抱定自己的原则,掌握第一军,状大老总在军队的直接力量。现在不能表态。表什么态?怎样表态?如何表态?走下去,不,稳下去再说吧。”
段祺瑞沉默了,他自言自语又似自忧自怨地说:
“不表态吗?这是不是有些儿落井下石吗?如果李连云在京中真的同大总统争了起来……”
徐树铮摇头,笑了。
“只管稳坐钓鱼台,死不了袁项城,他李连云也不会马上成功。”
略加沉吟,段祺瑞说道:
“你说的也有道理。只是……”
可以说,打从大总统设那个将军府开始,段祺瑞对袁世凯便牢骚满腹,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同意徐树铮主持第一军,趁机建立属于自己的力量的建议,而徐树铮也没让他失望,不到一年的功夫,他就把的第一军编成了一只强军。
别的不说,第一军所属军炮兵师,150毫米榴弹炮便有36门之多,加上105毫米榴弹炮全旅装备火炮多达72门,当然,这是连云港的功劳,若不是岚山战役时第一军补充了大量火炮,第一军根本无法装备如此多的火炮,这其中的半数皆为连云港补充,而最让人佩服的战役结束后,李连云根本就没提归还火炮之事。
虽说佩服李连云的大方,但袁世凯危难之时,派人去请他,并语意真诚的告诉他,他准备作出让步,除了陆军部,还有掌握部分财权的交通部之外,其它几个部,让李连云挑其中之五!
袁世凯的话让段祺瑞动摇了:他毕竟是受过袁世凯恩典的,有过一段荣辱与共、兴衰同当的旧情。他想还得对袁相扶到底。徐树铮一番话,又勾起他“保存实力”之念:
“不错,鹿死谁手,尚无定局,还是坐待时机为好。”
“不表态倒是可以。”
段祺瑞说:
“怎么去见项城,对他说什么呢?”
“你不是有病么,”
徐树铮随口说道:
“闭门养病,见他干什么。”
“不见固佳,但不能养病到底呀!再说,这底……”
徐树铮也觉得这底难测,突如其来拒不相见,也无道理。何况段祺瑞还顶着“陆军部总长”的头衔,总得有个名正言顺的退策。徐树铮思索良久,便说:
“你也不必为难,袁项城要你表态,虽属形势所迫,却也只是趁机向外界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