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扩大美国在中国的影响。
“联系一下李子诚,告诉他,我将会在合适的时间拜访他。”
“那些美国佬!”
刚一得到芮恩施将亲自登门拜访李子诚的消息后,朱尔典的口中立即道出一句极为不满的话语,接着他整个人即陷入沉思之中。
在中国,为了谋求利益的最大化,避免各国矛盾,在英国的要求下,各国公使组成“公使团”,领事组成“领事团”以协调各国在华行动,保持各国行动的一致性,但是现在,这种“一致性”却遭到了破坏。
美国主动向李子诚的示好,就意味着这种“一致性的”破裂,原本,之所以站在袁世凯的一方,固然有和袁世凯之间友谊的因素,更重要的一点是,为了维持英国的在华利益。
李子诚所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立场,令朱尔典对其持以警惕,但为了维持中国的局势稳定,他却不得不支持其出任总理一职,以避免中国陷入内战,为了避免英国的利益受到损害,在得知李子诚“伤愈”,并同意来京之后,即开始运动各国公使,在未来站在袁世凯的一方,而这么做的一个前提就是“外交事物上各国须保持一致行动,即不同国务院进行任何外交接触”,可就这么一个要求,却遭受法国人、俄国人的抵触,美国的态度也非常暧昧,原因非常简单,俄国需要中国的物资,这需要国务院协调,法国需要中国派出军队,这同样需要国务院的配合,绕开国务院,两国都无法达成自己的意愿,而对于美国而言,他们更看重在中国商业利益,这同样需要他们同国务院保持良好的关系。
可英国需要的是什么呢?英国需要的是一切维持现状,中国不谋求任何改变,这显然不符合李子诚的利益,如果英国欲维持现状,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借用“府院权责”,通过“外交上的不接触”,避免国务院方面试图改变的尝试,不接触政策可以有效的阻止他们的企业,同样又可以给其造成一种印象,那就是“列强只同袁世凯打交道”,如此一来,即保障了英国的利益,又保障了袁世凯的利益。
可偏偏,各国的心思各异,使得这一提议被搁置了下来,就要朱尔典准备进一步游说各国公使时,芮恩施却主动向李子诚递出了橄榄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有了美国人作为范本,俄国、法国都会主动同其进行接触,从而谋求其在物资出口、派兵问题上的支持,而对于李子诚而言,其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外交上的承认”,而是他几乎不费气力的就打破了保持了十四年的“列强一致”,尽管只是打开一条缝隙,但这个缝隙随时都有可被橇成一道大门。
如果现在,在中国问题上没有了诸国的全力支持,英国就必须要面对……吸一口烟,在吐出烟雾的时候,朱尔典的眉头紧皱着,通过对李子诚那些演讲的分析,他能够清楚的意识到,在接下来的几年间,至少在英国从欧洲战场抽身,重新进入亚洲、进入中国之前,英国将要面临的挑战,英国在华利益将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损害,是……
“这是绝不能接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