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有许多的一面。
有蓦然回首,柳暗花明的一面。
有惊鸿一瞥,黯然销魂的一面。
有恍若隔世,心乱如麻的一面。
有穿越人海,咫尺天涯的一面。
但如今的一面,此刻的一面,眼下的一面,又该怎么形容呢。
沈书生讲不明白,也说不出来。他只是觉得,在某个短暂的刹那时分。
有无数人潮忽地走远,有万般熙攘忽地湮灭。
曲乐寂静,高阁冷清。
梁宇间,仿佛只剩下了自己与那个站在台前的女子,相顾无言,神色迷离。
奇怪的是。
对方那妩媚妖娆的婀娜身姿,与纱衣锦缎下若隐若现的雪白酮体,虽令人挪不开视线,却也使他心生不出半点旖旎。
只因其那双,充满了眷恋与苦楚的眼睛似乎正盯着自己。只因那一种不染尘埃的凄清冷艳,似乎是动了凡心。
这姑娘是谁,为什么她的眼神会令我如此熟悉?
为什么她的眼底会尽是悲戚?
她莫不是,某个被我忘了的故人。
她大概是某个被我忘了的人!
可能是儿时的玩伴,又可能是少时的邻里。
沈书生就像是确信了什么似的,猛地睁大了眼睛。
在他的眼中。
女子就这样忽地出现,忽地思念。
又忽地心有所感转过了头,乃至如泣如诉地瞧了他一眼。
仿佛是在问,你是不是忘了我,你为什么忘了我。
穿着那身鲜红色的彩衣,带着花期成熟之后,倾国倾城的风情。
此般光景,恍若是叫人见了:红颜独守旧窗烛,杜鹃泣血映华服。
沈书生张了张嘴,随即便想跑上去说些什么。
另一边的赵公子也欲言又止,许是正焦急地回想着某件事情。
然而,还没等他们开口,那戏台上的姑娘就已经回头。认命一般,眉目低垂地唱起了戏来。
“戏一折,水袖起落,唱悲欢,唱离合,无关我。”
这女子确实很美,美得如梦似幻。
肤若白莹,唇抿红泥,一双似有情根深种眼睛更是痴痴缠缠。
举目之间,一顾一盼,皆像是在人心头流转。
所以才会使人心中,觉得自己可能曾见过她的念头一再萌动,最后生根发芽,变得真切肯定。
一句唱罢,女子动身起舞。
裙带飞扬之下,是一双仅仅穿着红绳缚履的“软糯”莲足。细绳缠绕,却盖不住其间的剔透肌肤。白腻外露,十根脚趾好似卧蚕般粉嫩可怜。
脚踝处还挂着两串铃铛,随着摆弄轻轻作响,叮铃当啷,令人心驰神往。
“扇开合,锣鼓响又默,戏中情,戏外人,凭谁说。”
戏继续唱,在那女儿轻舞之时,似乎是要唱出一个故事。
一個命贱身轻的故事,一个戏子伶仃的故事。
“惯将喜怒哀乐都融入粉墨。”
“陈词唱穿又如何。”
“白骨青灰皆我。”
“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
“位卑未敢忘忧国。”
“哪怕无人知我。”
“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
“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
随着那幽怨的声音转入高亢,随着那女子的戏腔传出大堂,众人的眼前终像是铺开了一幅画卷。
画里,是一个女孩一生辗转的颠沛流离。
谷踶
有人在其中见到了两小无猜的青梅竹马,最后擦肩而过,不见踪影。
有人在其中见到了父母之命的荒唐婚事,最后大婚当日,一地狼藉。
有人在其中见到了家道中落的苦难命运,最后孤身一人,沦为歌妓。
有人在其中见到了烟花柳巷的凉薄人心,任台上如何美艳多娇,末了也难逃一场人走茶凉,独自凋零。
来来往往皆是过客,戏子心事谁人晓得。
“情字难落墨。”
“她唱须以血来和。”
“戏幕起,戏幕落,谁是客。”
内容摘自李玉刚——《赤伶》。
这曲,不似梧桐榉中的任何一首楼歌。
应该是专门请人写的,也有可能就是女子亲手写的。
非同于寻常的靡靡之音,不带有半点的花间滥情,只是唱尽了某种漂泊不定的无根心绪。
楼里的人儿还在扬腔高唱,却已有宾客悲从中起。
那轻纱薄裙下透露的双腿白皙,那不情不愿后展开的三分笑意,此时就像是烙铁灼心,叫人不忍再看。
可戏台上的歌女又身不由己,仍恍惚地扮演着放浪形骸。
一番假意慵懒,一番娇憨媚态,就能勾魂夺魄使人重新沉溺。
她像是已经自轻自贱自暴自弃,亦像是尚在自哀自怨自怜自惜。
这姑娘,会不会就是我当年错过的某个女孩儿。
只是她还记得我,可我却忘了她。
那她此刻,又该有多么苦楚……
因为女子唱着旧颜色的戏词,又因为其偶然间的深情注视。
所以确实有那么几个人觉得,始终有那么几个人在想。
她莫不是有话要对我说。
又或者,她真与我有什么故事?
这样的一个念头,萦绕在心底,久久不能挥散。于是动情的更动情,痛心的更痛心。
此类思绪,便像是自己风华绝代的红颜知己,多年不见竟已沦落风尘,又因你认不出她来而心如死灰一般。
个中的惭愧与不忍,哪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乃至当即,就有几个手头阔绰的“大户”准备好了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