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穿越重生>穿越之准提洪荒奋斗史>第111章 沧海拾珠信口谈

先天至宝篇(排名不分先后)

七宝妙树

先天至宝,佛母准提道人所有,外表乃是一根树枝,非枯非荣,非青非白,注入法力后显出七色宝光,氤氲流转。

此宝原是准提道人本体菩提树所化,后经吉罗娑峰世尊湿婆以紫金、白银、琉璃、水晶、砗磲、珊瑚、琥珀七宝祭炼,成就后天灵宝。准提晋升大罗金仙、八地菩萨果位后,效仿接引,以七菩提分妙法融入佛光中洗炼树枝,返转先天之质。成圣之后,将寂灭之道融入其中,使七宝妙树暗合天道大数、成椎空四相中的“坏“相,一举成就先天至宝。

七宝妙树乃是破灭至宝,最擅坏人法宝法术,号称无物不刷,准提曾凭之刷碎过通天教主的青萍剑,威力无穷,可见一斑。

十二品莲台

先天至宝,接引道人(阿弥陀佛)所有,十二色佛光汇聚成莲台之形,佛门根本教义之所在,可化出无穷莲海。

十二品莲台本是接引道人本体莲花所化,天生便有防御之功用。后接引下幽都冥府体悟轮回,成就大罗金仙、八地菩萨,以慈悲智慧、无上定力化出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tuō_guāng、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十二种佛光,淬炼本体莲花,使其有形化无形,无形复化有形,最终介于有无之间,玄妙不可言说。接引、准提二人立下佛教,将教义融入莲花之中,自此十二品莲台方成先天至宝、佛门根基。

盖因西方佛门教义,崇尚慈悲为怀,戒杀生害命,十二品莲台亦是善守不善攻。若论防守,天道之下,十二品莲台实属第一,远在五方五色旗和天地玄黄塔之上;但若lùn_gōng击,就不如诛仙四剑、七宝妙树等至宝,只与太极图、山河社稷图差相仿佛。

太极图

先天至宝,太清老子所有,外表看不过一方图卷,上绘太极阴阳鱼。可生出金桥一道,定地火水风,演鸿蒙万相,乃道门教义之根源。

太极图乃混沌生成,昔年大盘古氏得之,开天辟地时便以太极图演化地火水风、八卦万象。后盘古身陨,此宝为三清之首太清老子所得。正所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太极图敲暗合成椎空中的“成”相,宇宙鸿蒙演化之理,尽在其中。老子道行位居三清之首,得以执掌道门,与此图亦不无关系。后老子道行精进,悟得返璞归真之妙,太极图金桥化为石桥,然而威力更增。汉朝年间,老子见人间三清道统伶仃凋敝,遂借张道陵之手重立道门,太极图为道门根本、立教凭证,譬如十二品莲台之于佛门一般。

此宝攻防一体,浑然天成,颇有大道无痕之意境,难破莫测。然而也正因为天道无为,致使太极图无甚厉害攻击手段,有得有失,亦是天意。

盘古幡

先天至宝,玉清元始天尊所有,青灰色长幡,持之挥动,便可生出无边大神通法力,颠倒乾坤、翻覆天地,亦是不在话下。

盘古幡亦是混沌中孕育而出,为盘古得之,用以划分阴阳、分清理浊。后遗与玉清元始天尊。盖因此宝分天地、定乾坤,化混沌为清明,自此乾上坤下、天清地浊,万物尊卑有序,实则皆始于此。而元始天尊之道,意在阐明万物之理,开有缘众生迷蒙,重秩序规矩,与盘古幡有共通之处,他持此宝,实乃相得益彰。

注:盘古开天用的是开天斧,盘古幡的作用是分开阴阳清浊二气,佛本里没有开天斧,提到盘古幡也只是说威力无穷,倾覆一切之类,不知道为什么那些设定里有开天斧的洪荒流到盘古幡却总说什么划开混沌、剑气锋锐、攻击第一云云。

诛仙四剑

先天至宝,上清通天教主所有,四口长剑,非铜非铁亦非钢,锋锐无匹,为天道之下第一犀利杀器。可与诛仙阵图一道布下诛仙剑阵,实乃三界六道、八荒*、古往今来第一杀阵。

昔年盘古开天地,开天斧承受不嘴沌压力,一分为二,斧刃化作诛仙四剑,剩余斧头斧柄化为盘古斧。诛仙四剑不仅是四口先天杀器,亦暗合四相之道。四相者,乃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又乃地、火、水、风,上清通天教主悉心钻研,取四相变幻之道制诛仙阵图,创诛仙剑阵,自此才有了这洪荒第一杀阵。

诛仙剑阵一出,可汇聚天地杀气,非是圣人进去,不过片刻就要被杀气侵染,灰飞烟灭。即便是混元圣人,不凭借法宝庆云护体,也难以抵受阵法威力,有身陨之虞。然而正所谓分则力弱,诛仙四剑单一使用时,威能远在其余各大先天至宝之下。封神之战时,四剑曾被老子、元始、接引、准提四圣各施手段、逐一定住,便是此理。

混沌钟

先天至宝,曾为东皇太一所有,一度改名东皇钟,东皇太一身陨后遗与金乌十太子帝鸿。帝鸿化名陆压,拜入佛教门下,是为毗卢遮那佛。东皇太一遗愿:查清巫妖量劫根源者得此钟,佛母准提道人接下此愿,得到混沌钟,易名伽蓝钟。

盘古开天时,曾以混沌钟镇压鸿蒙乾坤,使世间一切皆从其序。钟身上原本刻有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后被太阳星东皇太一得之,经其祭炼后变为万妖朝拜、帝俊太一、二人位于正中,更名为东皇钟。东皇太一身陨,钟身恢复原状,复又被佛母准提道人所得,祭炼后钟身镌刻百千万亿秘密陀罗尼、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微言经论,每一钟鸣,就如万佛诵念,遂称


状态提示:第111章 沧海拾珠信口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