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马皇后自不必多说,眼下的朱棣、徐妙云也是情比金坚。
这对父子如此,后面的成化、弘治亦是如此,尤其是弘治,堂堂皇帝竟搞起了一夫一妻制,简直……离大谱。
纵观历史,皇帝一夫一妻者,也仅弘治一人。
就是生了个不着调的儿子!
酒桌上,朱棣望着对面的儿子,不仅跟李青有说有笑,还相互给对方布菜,突然觉得自己是个外人。
“朱高炽!”
小胖吓得一激灵,“咋了父王?”
朱棣脸皮抽了抽,淡淡道:“坐父王这边。”
小胖一脸不情愿,“青哥好不容易来一次,父王你……好吧,孩儿这就过来。”
见老子一脸阴沉,小家伙儿不敢违逆,颠颠儿地坐了过去,但满眼都是李青。
朱棣这个气呀,不禁又想起李青吃人不嘴软的事,当下也没个好脸色,甚至连应承也懒得应承了,一直喝闷酒。
心里盘算着,散了酒席揍儿子。
气氛没了,酒宴自然长不了,李青耐着性子又坐了一刻钟,起身告辞。
朱棣揍子心切,也不做挽留。
李青还没出王府,就听到了小胖的惨叫声,他有些心疼,但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即便他是钦差,也没理由干涉藩王家事。
第二日,李青召来了负责监视燕王的属下,打听朱棣最近的动向。
“大人,燕王并无任何不良行为,一不扰民,二不逾矩!”锦衣百户如实道。
李青想了想,“他平常都出入哪里?”
“燕王虔诚信佛,常去庆寿寺,有时还会召寺中住持去王府。”锦衣百户道,“但更多的时间都在训练投降大明元军,有时也会去草原上驰骋一番,其他就没什么了。”
李青点头,“行,继续监视,你去忙吧!”
百户拱了拱手,转身离开。
北平是元人进入中原的重要门户,朱棣身为戍边藩王,有些兵权合乎情理,而且这点儿兵也成不了气候。
事实上不仅是朱棣,其他几位藩王同样拥有兵权,李青也不能说什么。
老朱的血族观念很重,对儿子的信任那是实打实的,想想也是,要是连亲儿子都不信,那世上还有可信之人吗?
李青摇了摇头,不再想这些没影的事儿,转而把精力放在了调和汉元矛盾的事上。
这件事要是能做好,对大明的利好,难以估量。
没有了战争,大明可以少死好多人,大明的人口、经济都会得到长足发展。
不止如此,到时候大量元人也将成为汉人,更重要的是,关外的土地,也将成为大明的国土,那是何其之大啊!
虽然老朱恨极了元朝,平日也是一口一个鞑虏,但在立场上,他从来都承认元朝的正统性。
在和朱标闲聊时,李青听其说起过老朱的登基诏书,其中有一句话他记得特别清楚《天命真人降生大漠》。
这无异于向全天下宣布,他,朱元璋,承认元朝正统!
所谓王朝正统,就是一个王朝拥有合法性统治的理论。
朱元璋承认元朝正统,是有着深刻的考量,元朝统治了近百年,汉人元人结合者不胜凡举,其数量难以估计,若不承认元朝,那些人如何自处?
这无异于抛弃了相当大一部分人口,甚至会引起大明内乱。
不过,另一个原因才是重中之重,那就是宋朝太小了。
要是效仿韩林儿、刘福通,打着反元复宋的旗号,不承认元朝正统,那大明就只能继承宋朝的疆域,等同于承认宋朝之外,都是元人的疆域。
而一旦那样做了,在这个讲究礼法的时代,即便日后想要开疆拓土,也师出无名。
相比之下,承认元朝正统就划算太多了,不仅可以解决内部矛盾,还能合法继承元朝那超级庞大的疆域。
这个逻辑很好理解,你是正统,我也是正统,你没了,我继承你的,那你的就是我的。
听起来有些流氓,但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
承认元朝正统,打,师出有名,和,也更能让元人接受。
老朱这一手,不可谓不高明,他也一直在为全面继承元朝而努力着。
之所以封北元皇帝为顺明王,并对元人仍承认他皇帝身份,并不是老朱大度,而是为了降低元人的抵触心理。
过上数十年,元人汉化了,那时候北元皇帝一家也基本玩完了。
老朱这算盘打的,估计过上数百上千年,后世的史学家都听的到。
李青一连忙活五日,终于把所有预备工作做好。
北平城外,元朝公主、大臣,大明锦衣卫、衙役、官差汇集于此。
李青、北平布政使,为使者团送行。
这次,使者团带了不少东西,都是元人最需要的茶叶、铁锅、盐等物品,跟过年走亲戚似的。
人与人交往,需人情世故,国与国亦不能免俗,拿点好处出来,到时候才好谈判。
场面话说尽,使者团也准备出发,却在这时,一直沉默的穆卓儿越过众人,径直走到李青跟前。
“穆卓儿公主。”李青拱了拱手,心里七上八下,唯恐在这关键时刻,她胡搅一通。
穆卓儿直勾勾地盯着他,望了好一会儿,忽然猛地蹿了上来。
李青本能地抬起手,就要大耳瓜子扇她,但最终还是理智占了上风,硬生生忍了下来,在这个节骨眼上,要是一巴掌乎下去,那使者团也没必要出发了。
罢了罢了,就让她放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