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零八功败垂成
“大局已定”
后方战场上,大明军的主阵地那边,一片欢声雷动。小小一座县城,里面不可能再有什么子墙瓮城之类措施的。大门一倒,入城道路已是洞开。大队人马冲进去,这场战斗就结束了。
——很多人都这么想,就连开战后一直没动,只负责压阵的辽东军骑兵也开始跃跃欲试,似乎也想要一鼓作气冲进城里去。只是现在城门口已经挤满了人,他们过去也没啥机会。
“总算是灌进去了……”
小山坡上,廖勇放下手里那只有点落后的单筒望远镜,有点小得意的朝解席这边看来。解席这头却似乎并不打算认输,依旧举着望远镜朝城池里面看去,看到廖勇的自得表情,也只是呵呵一笑:
“进是进去了,可能不能站住脚,那还可难说呢。”
廖勇嘿了一声,心中很有点不以为然——攻城战,只要城门一破,后续兵马往里头一灌,那胜利就是十拿九稳——破门之后攻方必然士气大涨,守方必然大衰,光这双方士气消长就足以决定一场战事的胜负。
城里的喊杀声愈发响亮起来,这是叛军在作垂死挣扎。每次攻城都是这样,总有那么一些不知死活意图顽抗的。不过没关系,等这最后一批坚持不肯投降的人都被杀光之后,剩下来自然都是些识时务的。守城战么,防守一方无非是凭着地利,城门一破,没了地利,那还打什么。
——廖勇对此是很有把握的,见短毛那帮人还在硬撑,也不多说,只笑一笑,放下了千里镜,等着城里投降的消息传来。而那边大明军阵地上的情况也是类似,朱大典等文官都开始整顿衣袍,准备进城占领了。
只是他们等了半天也没等来想要的消息——从城门口冲进去的官军数量已然不少,城中的喊杀声也愈发响亮,先后派了几拨人过去打探形势,每次都回报说里面厮杀正酣,某某参将某某游击正率队奋勇追击,只需片刻之后就能扫荡残敌……说得很好听,只是不见施行。
再过一会儿,那喊杀声居然又渐渐朝城门口方向移动过来了……这怎么回事?后方那些原本自信满满的明军将官都变了脸色,辽东军的几位悍将纵马兜了几个圈子,正想要上前请缨,却被他们的统领吴襄不动声色摆手拦住——包括吴三桂亦在其中。
——抢功劳是一门高级学问,别抢到手里发现是烫手山芋就不好了。小吴虽然年少英勇,这方面的火候比他老爹还差点。吴襄的判断果然没错,又过了片刻,只见城门口一片乱纷纷,无数官军喧嚣着从里面跑出——竟是又被叛军赶出来了
这下子明军这边都傻眼了,怎么还会有这种事情?高起潜当即叫着嚷着再要喊人压上去,不过大明的部队历来都是打打顺风仗还行,要指望他们力挽狂澜逆流而上实在困难了点。而且刚才就把大部分步兵派了出去,这时候手头就剩下辽东镇的骑兵算最后的预备队,关宁军那帮人都是聪明伶俐的,一看这架势就是吴三桂也不着急往前冲了。
那吴襄更是不慌不忙,当有文官过来询问他辽东军能否出击时,吴襄立即斩钉截铁回应:我辽镇儿郎为朝廷平叛万死不辞不过随即又似乎是无意间多问了一句——几位大人是否在意身边暂时无人或者少些人保护?
随后,一直等到整场战斗结束,辽东镇的骑兵都紧紧护卫在各位大人们身边,不曾离开过半步。
而在前方战场上,没有得到支援的官军当然是兵败如山倒,士气在冷兵器作战中的地位果然无比重要——先前一鼓作气时奋勇向前的大明军如今却是抱头鼠窜,几万大军居然象赶鸭子一样被人赶了回来。若不是叛军顾忌着辽东军的骑兵尚在,不敢离开城池太远,没准儿这一阵就能把明军打垮呢。
到最后他们只是用油料和火药桶将城墙下面那些攻城器具统统烧毁破坏,然后就得意洋洋回了城。此时天色尚明,但大明军锐气已失,又没了那些设备,纵然高起潜等人胸怀中满是不甘心,也只能灰溜溜下令退兵。
大明军的第二次攻城行动又告失败。
眼看着前方明军垂头丧气收拾残局,后方山坡上廖勇也是满心奇怪,这场攻城战的结局可与他从前经验大不相符。这位大明军锦衣千户禁不住回头看看那些短毛,心想那帮人先前如此镇定,难道又是提前知道些什么?
不过当他去找到解席询问这个问题时,后者只是苦笑着摇摇头,两手一摊:
“我们怎么会知道,不过随便猜想而已。”
随便两句话打发走廖勇,解席却悄悄走到敖萨扬旁边,朝他笑了笑:
“你的推断还真准,明军果然没能打下来。”
——先前看到大明军作了那么充足的准备,又是如此士气,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一次攻下县城毫无问题,琼海军内部大部分人也这么想,只有敖萨扬例外,他觉得明军的攻击恐怕不会这么顺利。
他的依据还是却那本参考书——历史上明军击败叛军,将其围困在登州城内,一开始也是全力攻打,并一度攻入城内,可最后却还是被赶出来。此后只能长期围困,直到叛军粮尽援绝,自行从水路逃脱,才收复了府城。
眼下形势有所变化,改为叛军据守黄县,但敖萨扬觉得双方的实力对比历史上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异。从历史上的战绩看,明军中除了辽东军,其他各路兵马在平地野战中并非叛军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