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穿越重生>抗战从一把信号枪开始>第135章 进入南京城

箭矢不仅仅是穿破钢盔,还直接穿破小鬼子的头颅,再从钢盔的另外一面穿透过去。/p

本身就已经死了的小鬼子脑袋流出粘稠、发黑的血液。/p

由此可以看出,这十字弩有多大的爆发力,就算是两层钢盔都能穿破,拥有如此的爆发力,射程自然也不会短。/p

而十字弩最大的优点并不是这种超强的穿透力,如果单纯的要这种效果的话,随便一把沙鹰手枪都能办得到。/p

十字弩的最大优点在于无声,真正的一点声音都没有,甚至崩弦的声音都经过了特殊的优化。/p

“军长……这……这弓弩也实在太强了吧?”旁边的陈猛看着向和平手中的十字弩,又看了看地上带着钢盔的小鬼子被射穿了脑袋,忍不住惊呼的瞪大了双眼。/p

弓弩陈猛自然认得,因为弓弩本身就发源于中国,也是古代最强悍战争武器之一。/p

但是在现代却渐渐的被枪杆子所取代,并且弓弩在这个时期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所以渐渐被淡忘。/p

而这一批空投箱内的十字弩,可是带有高科技的,甚至还带红点辅助瞄准镜,是古代的弓弩远不能比的。/p

“一团长,挑选一百个身手敏捷的兄弟,把这些十字弩全部配上,说不定以后留着有用!”向和平看着陈猛说道。/p

“是!”陈猛立即从一团挑选了一百个身手比较敏捷矫健的兄弟,然后装备上十字弩。/p

这十字弩射程远,伤害高,在以后的战场上绝对能派上用场。/p

紧接着向和平又连续的朝天打了五发信号弹,继续补充均需物资。/p

从康城县出来的时候向和平本身就有十五发信号弹,在南京城周边又打了三场胜仗,总共歼灭了将近一万小鬼子,又获得了九发信号弹。/p

这三场胜仗的重要性已经不是获得九发信号弹,而是重振了因为淞沪战役惨败而丢下的士气!/p

如果向和平猜的没错的话,这三场大胜仗或许已经传到了南京城内。/p

小鬼子被打的丢盔弃甲,血流成河,尸体这会儿可能都已经顺着河流到了南京城内。/p

就但单凭这一点,南京城的将士也应该可以重振一下士气,跟小鬼子来个硬碰硬。/p

随着向和平的五发信号弹连发,空头运输机在头顶纵横交错,相继丢下五个空投箱。/p

向和平逐一的去打开,其中有一个空投箱居然又是满满一大箱的十字弩和弩箭,一共一百套。/p

连续的刷出十字弩是什么意思?/p

根据向和平所掌握的这个空投箱的物资刷新规律,可能是因为南京保卫战的主要战场是在南京城内,所以避免不了大规模的巷战。/p

至少在南京城内,高射炮和迫击炮是用不出不大的。/p

至于另外的四个空投箱,主武器都是m134加特林重机枪、汤姆逊冲锋枪和自动突击步枪。/p

枪不枪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子弹!/p

四个空投箱一共补给了将近两万发子弹。/p

这补给的两万发子弹差不多也够打上一整天的。/p

“军长,我们现在往哪儿走?”在子弹和武器、十字弩全部都分配下去后,陈猛又看着向和平问道。/p

“准备直接进南京!”/p

向和平算了一下,还有两天就是十二月一号,必须要在这两天的时间,比小鬼子部队提前赶到南京城内,要不然的话小鬼子兵分多路的围攻南京城,自己的冀北义勇军再想进可能就不好进了。/p

在南京保卫战中,城内的防线才是最关键点。/p

南京保卫战中,一共有三道防线阵地。/p

第一道是南京城的周边外围,主要有汤山镇、湖塘、大胡山、西峡山等等。/p

当下小鬼子就在大举联合攻击南京城周边的这些第一防线阵地。/p

因为第一线的各个防线阵地相距比较远,所以就算是向和平带着冀北义勇军对某个防线阵地火力增援,也根本无济于事,毕竟远水救不了近火。/p

关键就在于第二道防线阵地,也就是南京城内,分别是东北面的中山门、太平门、和平门,还有西南面的共和门、中华门、水西门。/p

为什么说这第二道防御阵地很关键?因为南京城有城楼,只要国军一心死守和小鬼子硬钢,绝对能让小鬼子付出血的代价。/p

退一步来说,就算是小鬼子攻进了南京城内,因为没有大炮、坦克的这些重武器,面对国军的死守小鬼子也落不着好。/p

另外在城内巷战的情况下,向和平的冀北义勇军也有着很明显的优势。/p

至于第三道防线阵地,也就是城中的共和门-公园路-中正街-汉中路。/p

两天后,冀北义勇军在向和平的带领下,并且借助着无人侦察机的优势,成功的避开第一阵线正在跟国军交火的小鬼子,另外再打着支援南京城的名义,成功的通过了第一防御阵地,到达了南京城东北面的中山门,以前也叫朝阳门。/p

这个中山门是南京明城墙的十三座城内门之一,为三拱式城门,也就是有三个拱门。/p

中山门将近十米多高,宽度大概有五到七米,是通往南京城内的最重要的防线之一。/p

而此时,因为南京保卫战的号角已经吹响,所以整个中山门有重兵驻守,不仅外围有大量的工事,城楼上更是架满了机枪、大炮。/p

负责镇守这中山门的是国军第76师,大概有一万多人的编制。/p

向和平带着


状态提示:第135章 进入南京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