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青春校园>重生于80年代>第1840章 国际主义精神的大坑

杨春猜的没错,这事就是唐伟东授意这么干的。

他从来就没想着将自己麾下的产业,拿去上市。他在国内所选择的产业,全部都是那种现金流十足的,而且都是出过首富的行业,发展潜力,无限巨大。

别管以后如何,至少现在每家企业都处于大赚特赚中,每天现金如流水一般的汇入囊中。

在这样正赚钱的时候,把企业推出去上市,那是假酒喝多了吧?但凡有两粒花生米就着,也不至于说出这种醉话,不可能干出这样的蠢事来啊!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或者是将来,只要这所有的产业还在唐伟东的掌控之中,他就绝对不会允许它们去上市。

当然,那种专门拿出去上市圈钱、割韭菜的产业除外。

像诺基亚、阿斯麦这样未来目标太大的、属于国际巨头的,被逼之下,非上市不可的公司,唐伟东也有自己的对策。只要把他们的技术搞到手,一个公司而已,上市就上呗。

况且还可以利用那无数的、球形控股控制之下的公司,将上市后的股票再收回来。只是把集中持股,变成了分散持股而已,完全不会损害唐伟东本身的利益。

至于国内的这些产业,他真的是一点上市的打算都没有。

就像去年(93年)清岛啤酒上市,唐伟东就是持坚决反对的态度的。ν

可惜,他只持有清啤不到三成的股份,其他大头的股份全在国资手里,人家非要上市,他就是想拦也拦不住啊。

手里的股份少,在企业里说话就不硬气,只能眼睁睁的瞅着,清啤被拉去了航康上市,他却只能无可奈何。

清岛啤酒诞生于德占时期,一开始叫日耳曼啤酒公司。

一战后,岛城被倭国从日耳曼人手里抢去,啤酒公司的股份,顺手也被倭国抢去了,它们顺便还收购了约翰牛手里,所持有的的这家公司的股份。

然后,日耳曼啤酒公司,就成了倭国的产业,名字也被改成了“倭国麦酒猪是会射”,生产的啤酒品牌就是现在的朝日啤酒。

胜利后,这家公司被国府收归国有,名字也改成了:清岛啤酒公司。解放后,再次改名为:清岛啤酒厂。

随着经济的向好,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提高,清岛啤酒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机,一举拿下国内大部分的市场。

市场的扩大,带来的就是产能的不足。作为同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清岛啤酒开始了他的扩张步伐,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大肆收购、兼并各地的啤酒厂。

然后凭借其冠绝国内的生产能力,一骑绝尘,将其他同行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此时,国内的老大已经无法满足清岛啤酒的胃口了,他们的目光,又瞄向了海外市场。ъitv

这才有了上市的发生!

93年,他们决定赴航康上市。他们的这一决定,最终引来了国际资本和同业巨头的关注。

安海斯布希公司,抓住这个机会,开始给清岛啤酒“送钱”,出手就是一点八亿美元,换算成港币,就是1416亿。

他们不但给钱,还给技术。安海斯布希公司,甚至把自己的优质酿造技术都拿了出来,“白送”给清岛啤酒使用。

还支援了一大批各类人才,从酿造到管理,一样不落。

最豁出去的是,安海斯布希公司,甚至把自己在全球的销售渠道,都拿出来“白送”给清岛啤酒共享。

这是什么?这就是典型的国际主义精神啊!

他们的举动,在当时简直是催人尿下、感动了无数不知情的人。

但,事情真的会这么简单吗?

漂亮国的公司和国际资本,什么时候这么好心了?或者说,他们难道有大病不成?

只要仔细研究一下,就知道他们的阴险之处了。

销售渠道,最终还是握在人家的手里,等到你离不开的时候,或者说满足不了人家的要求时,说断就能给你断了。

这个还不是最重要的。资本的阴险之处,就在于你在不知不觉中,可能就会落入人家甜蜜的陷阱里。

上边说到的,去年清岛啤酒不是从ab公司(安海斯布希),拿了十几个亿港币吗?

这一点八亿美元,可是安海斯布希公司“借给”清岛啤酒的。还债的方法嘛,人家要的是“可转债”的方式。

人家的目的,就是要将这笔巨额债务,转化为等值的股份。

等他们掌控了清岛啤酒之后,之前那又是送技术,又是送管理,又是共享市场的行为,就好理解了。

届时再回头看看,可不就是为自己成为清岛啤酒的主人,提前打下的伏笔嘛。

之后就可以以清岛啤酒为跳板,打压国内其他的啤酒品牌,经略这个清岛啤酒早已经打下来的、庞大无比的市场了。

愿望是美好的,安海斯布希公司这个美好的愿望,也只实现了一半。

如果没有唐伟东的掺和,原本的历史上,到08年的时候,安海斯布希公司,拿到了清岛啤酒27的股份,差一丢丢就获得了清岛啤酒的决策权。ν

就在此时,官方可能也看出不对来了,迅速出手进行干预。

因为就在这一年,百威英博斥资五百二十亿美元,收购了安海斯布希公司。世界啤酒界的老大和老三合并了!

别忘了,这会儿百威英博的手里,可是持有9996的“哈啦蹦啤酒”的股份。

要是再拿下清岛啤酒27的股份,加上他们两家在国内所控制的大量啤酒厂和啤酒品牌,


状态提示:第1840章 国际主义精神的大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