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上手玩了一阵,玩过瘾了才松手。妇人拉过儿子的手,“好了,不闹你了,赶紧洗个澡把衣服换换,娘去给你煮碗粥。”

男人干紧朝着自己的娘子道:“ 娘子,别忘了我那一份啊!”

张家少爷看着走远的2人,有些无奈,不过更多的是羡慕,开心。

记得小时候好像家里好像气氛没那么欢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这个样子,好像是搬来这里之后才变的。

不过自己也习惯了,也乐于沉在其中。爹爹可能也是这么想的吧。

虽然现在家里条件越来越好,可是人口还是很简单,没有七姑六婆乱七八糟的亲戚,爹爹更没有什么妾侍姨娘之类的。

娘亲把家里打理的很好,很少发生糟心的事情。家里下人都是井井有条的,做事不慌不乱。

就连姨母来了,都忍不住在那里夸娘亲,“别看你小时候是个懒的,这嫁了人啊,还能干起来了。看看这家里,干干净净利利落落。”

娘亲在那里颇为自豪地说:“那是。”

看着娘亲和姨母在那里聊天谈笑,见到姨母平常不易见的另一面,心里感慨万分。

也不知道自家外祖父和外祖母,是怎么教导儿女的,竟成了这般模样,这样的性格在这可真是难得。

姨母和娘亲坐在大厅里,屋子就三个人,一个下人都没有,都被遣到了十丈开外处守着。

屋子也是门窗大开,只要外面有个风吹草动都能看见。

这招是娘亲想到的,连爹爹都大赞为妙,并且沿用了。

家里只要亲人相聚,说一些私底下的事,做一些亲密的举动,都会这样做。

虽然现在家里也算得上是大户了,不过也并没有时时刻刻都摆排场。

更多时候都是把下人遣在屋外,尤其是自家人相处的时候,一般都不会有外人。

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家里气氛才会那么好,没有外人相处更融洽。

回到自己房间,准备洗个澡。即使有蓑衣,可是衣服也有点湿,而且裤腿很脏。

吩咐下去之后,很快热水就送上来了。迫不及待地脱/光/衣服,躺在浴桶中舒服地吐气。

哎~~~还是在家里舒服。低头看看自己身上的肌肉,在山上学习了3年。

每天早上都起来练武,下午学习知识。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回家,在家呆上那么几日。

当初外祖父提出要送自己上山的时候,平常疼爱自己的娘亲立马就答应了,反倒是爹爹犹豫了好久。

最后还是娘亲打消了爹爹的犹豫,说是:“男孩子就是要摔摔打打,才能健壮成长,才能经事。再说了,他早就过了疼爱的年纪。”

说到后面就开始抱怨起来,“你看,他脸蛋也不圆了,身子也不软了,一点都不好玩了。赶紧把他送走,这样离的远一些,见面的时候我还能比较疼爱他。”

听到娘亲的话,爹爹二话不说,立马就把我打包,第二天就送上山。

果然,爹爹还是最爱娘亲的。

在上山过起了,艰苦的日子。天不亮就要起来跑步,跟师傅练拳。

不知道为什么,我学东西都很快。尤其是课本上的知识,有一些东西从来没接触过,可是自己也会知道。

外祖父对自己很满意,来看过自己几次。不过每次他来之后,自己的学业就加重了。

刚开始还很高兴见到外祖父,可是现在,巴不得见不到呢。哎~~~说多了都是泪。

闭上眼睛,把毛巾盖脸上,打算好好的休息一下,等会儿就出去吃娘亲煮的东西。

说起来,娘亲的手艺真的很不错。听说以前也经常给外祖父和外祖母做吃食,这是姨母口中娘亲未嫁时为数不多的优点了。

而且娘亲很会通过膳食调理身子,养容美颜什么的。

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加上家里条件好,所以三十来岁的人了,看起来像二十几,连带着爹爹也年轻了几岁。

这时,轻缓的脚步声响起,有人慢慢靠近。

~~~~~~~~~~~~~~~~~~~钱家村~~~~~~~~~~~~~~~~~~~

一回到家,我就拿了一包药去煎了。大夫说了,最好是2个时辰就吃一次药。

从镇上回来,再到煎好药,时间差不多正好相距2个时辰。

无需语言,各自会按照合理的分工做事。

我煎药,爹爹在屋檐下做木活,后娘则是在房间看着弟弟,给他换湿毛巾敷额头降温。

等第二碗药喂下去,没多久,就有了起色,弟弟整个人也没有那么烫人了。

脸色好了很多,没有烫得发红了。我感慨,中医很神奇啊,效果那么好,完全不比西医差啊。

就是西医系统化了,比较好学习和推广,中医要学好很难,没有想西医一样具体量化。

中医注重整体,西医注重局部,局部治疗见效自然是比较快的。

我记得有人是这样说的,西医在治病,中医不仅在治病,更在治人。

貌似是扁鹊吧,有人夸他医术好时,他答道。

“我们3兄弟中,我大哥的医术最好,能在病还没发出时,就治好了。下来就是我二哥,病还很小时,他就能发现并且治好。只有我,是在病情病重的时候才治好。”

可惜,大部分人都是看到了危急时刻,才记得住那时给出帮助的人的好。

我大概记得,中医在唐宋也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记得原因主要是孙思邈那老头。

那时候的电视剧有讲到他,描述成了老神仙一


状态提示:第80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