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网络游戏>乱世枪王>第546章 废省论和临时政府
p>张一平听了之后就呵呵笑道:“康有为这个老顽固还是有一点眼光的嘛,特别是‘每道设一民政局,上通章奏,下领知县。’甚得我心呀,如果同县市自治联合起来,倒也是一个良法。行政区变小了,地方权力变小,中央集权就更加稳固。也就不会发生以后一省一省的独立事件了。虽然康有为是在为清廷作想,但也有可借签的地方。“

曲伟卿继续介绍说道:

本世纪初,梁启超的思想相当激进,几乎与革命派不相上下,他与欧榘甲等人积极鼓吹十八省分立之说。康有为闻讯,急忙作《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以极其严厉的口吻教训了梁启超等人。阐述了十八省分立的危害。

梁启超受到康有为的严厉批评后,放弃了革命、分立的鼓吹,转而附和老师的废省主张。并建议逐步推行裁督抚废行省的主张,不过他的主张遭到戴季陶的强烈抨击。

戴季陶在《天铎报》上撰文指责梁启超“废行省以长君权”,“是欲举全国人民举变为中央政府之奴隶也”。( 是说:废省制让中央的权力过大,不利于民主建设。

辛亥革命的爆发。就是先是由一省揭杆而起,宣告独立,其余各省争相愤发,群起响应。这让后来的当权者们终于看到了地方权力过大的危害。戴季陶主张的地方分治,在各省独立基础上建立中华/民国的构想,也就没有人愿意提起。当时的政治领袖,无论革命党、立宪派、前官僚。除同盟会中姓孙的一派由于没有掌权,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外,多信奉中央集权的政策,亦赞同废省论。

1912年1月,又有一个叫做章太炎的创建了一个统一党,以“固结全国领土,厘正行政区域”为第一条政纲,并主张改省为道。他指出:剖一省为数道,全国不过六七十道,隶于中央。一道所领,不过二三十县,如是,则地方之治不纷,中央政令易行。因此。袁世凯的亲信、民国首任直隶都督张锡銮通电全国,称废省改道有三大利,请求“先从直省实行,为天下倡”。

1912年10月,袁世凯政府就省制问题向临时参议院提出了一个草案。该草案认为:“欲为根本之解决,宜废省存道,以道辖县。”它提出了两种具体办法:

第一种办法,分全国为四十乃至五十余道。道既为国家行政区划,又为自治团体;每道辖县四十至五十有余。县为国家行政区划,并为自治团体,与道同;每县辖镇若干,乡若干。镇乡纯为自治团体。

第一种办法为两级制。如果以分拆各省不便时。则拟用第二种办法如下。

第二种办法、仍留省制,合若干道为一省。省置中央专使一人,名称另定,专司监督各道。不为自治团体,故无省议会等自治机关。以上第二种办法为虚sān_jí制。

这时候,张一平打断了曲伟卿的陈述,忍不住插口说道:“袁世凯政府的草案还是不错的,无论是两级制或者虚sān_jí制,都是极好的。

我从中听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地方自治!看来这种‘地方自治’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就连袁世凯这个想做皇帝的人,他都赞同地方自治。看来,这个时期的民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我生活的那个时代,反而是一种退步…“

“你生活的年代,什么意思?“曲伟卿疑惑地问道,”总司令是说你在国外生活的时期吗?“

张一平醒悟过来,说道:”不错,我就是说这个。你继续说下去,我对这个废省论越来越感兴趣了。“

曲伟卿继续说下去:

1912年10月18日,国务会议根据上述第二种办法制定了虚sān_jí制之大纲。不过在袁世凯政府采纳了“虚sān_jí制”的方案后。康有为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文《废省议》,力陈“去府存省道”之必不可行。他说:省必废,然而行政区只立府县二级。道可为军政区,只能够存在边疆地区,比如蒙古新疆西藏等地。

张一平说道:”康有为这个老杀才,之前不是鼓吹道县二级制的吗?现在人家采用他的主张,他怎么又改成府县二级制了?“

曲伟卿没有回答,继续说道:

1913年8月26日,熊希龄就任国务总理。9月11日,由梁启超担任司法总长的熊希龄内阁组成。梁启超起草的《政府大政方针宣言》。《宣言》决定改地方行政为两级,以道为第一级,以县为第二级。

熊希龄内阁还拟定了改省为州和改省为道两个草案,前者将全国22省划分为83州。后者则将22省划分为80道。只是废省改道降低了封疆大吏的权力,严重触犯其既得利益;所以,熊希龄的废省计划最终失败了。

到了1917年段祺瑞担任国务总理时,梁启超、汪大燮等研究系人士再次入阁。与梁启超关系密切的范源濂兼任内务总长一职后,经过精心策划,于1917年春以内务部名义公布了《划分全国行政区域意见书》。

《意见书》主张采用郡县两级制。以郡统县,依据面积、山川形势、地理沿革、辖县、交通、人口财赋等九个标准划分郡。根据这九个标准,全国除外蒙古及西藏外,划分为57郡、7特别区域。

正当研究系准备推行废省改郡时,政局又一次出现动荡,先是府院之争。接着是张勋复辟,然后是南北战争…废省之说便再也无人提及。

张一平理了理思绪,说道:“我们要建立一个高效清廉的政府,就必须


状态提示:第546章 废省论和临时政府--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