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抗战往事>第010章 美国霸权主义的雏形

首战告捷,歼灭盘踞在外蒙的苏军和伪蒙军4万多人,俘虏7千多人,苏军南方军被击溃,大部被歼击。

消息一出,国民振奋,各地争相庆祝,因为有了之前的宣传,大家都明白了中国最大的敌人除了日本还有苏俄,而苏俄甚至比日本更坏。

而西方国家则大为吃惊,他们不敢相信中**队竟然有如此战力,一些记者希望去观战,不过没有被允许,王汉章并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军队的实力,对于王汉章来说能隐藏就隐藏。

斯大林中午才知道消息,而且不是战场报告来的,而是情报部门从中国报纸和广播中得知的。斯大林十分震惊,在他的严令下,相关人员被逮捕,同时战斗的经过被要求上报。

斯大林看了战斗报告,不过这份报告也是虚假成份多,要不然那些战败的军官没有好果子吃,因此苏军官兵统一了口吻。

中**队一晚上的功夫就歼灭了苏军几万人,这可是几万人的对决双方的人数加起来超过十万,苏军在这次出动的兵力占在外蒙兵力的一半,才一晚上功夫败了,斯大林确实吃惊。

看着报告,报告的重点在于中**队使用了一款简单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单兵就能操作。在远东的苏军对于欧洲战场德军实用的武器并不了解,因此他们还不知道苏军正为德军使用了这款武器而伤神。

但是斯大林自然是知道的,本来德国坦克因为工艺复杂所以产量不高,数量自然也不多,虽然质量比苏军坦克好,但是数量上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因此德军在对阵的时候并不能占到什么便宜,但是自从那款被称为火箭筒的单兵武器出现后,他就成了苏军的恶梦,特别是在地形条件稍微复杂的地方就更加的遭殃了,苏军坦克几乎不能抵挡火箭筒的攻击,苏军后来也缴获了火箭筒,一看才知道这款武器看起来制作成本低廉,在小作坊就就能制造,造一辆坦克不知道能早多少具火箭筒。

看到远东军对于那款神秘的武器的描述,斯大林立马猜到了是德军广泛使用的那款武器,斯大林并不担心中**队的武器装备,毕竟中国的工业基础是摆在那里的,但是斯大林却担心中国跟德国是不是勾结到了一起,如果是那样的话,苏联就太危险了。

而斯大林认为中德两国十之**已经勾结到了一起,或者说德国正在积极拉拢当中,要不然不会支援这种武器给中国。

而美英两国也对中**队的战斗力突然提升的如此之快大为惊讶,这跟他们印象中的中**队完全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晚上双方的军队数量不相上下,中**队居然在一晚上歼灭了四五万苏军和伪蒙军,不敢置信,太匪夷所思了。

罗斯福、艾德礼现在郁闷了,中**队对上日军的时候就一路溃败,怎么对上苏军的时候这么厉害,难道是中国最近民族主义觉醒激励了中**队。

目前中国虽然退出了战争,但是中国和苏俄之间有领土之争,苏俄占据了大量的中国领土,足足几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有这么好的机会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罗斯福绝对不会认为英美苏以盟国的口气可以迫使中国放弃夺取那些领土。同时他也不相信斯大林会轻易的放弃那些领土,特别是远东的领土,如果苏俄放弃了,那么苏俄在远东就没有了不冻港,苏联伸向亚洲的手也就被斩断了,虽然这对未来美国的世界战略十分的有益,但是问题是现在该怎么办呢。

总不能等中苏之间打的你死我活吧,如果那样的话,中国就算工业不发达,但是人口数量太大,跟苏俄在整个西北方都是拥有漫长的边境线,中**队任意出击,对于兵力全部在欧洲的苏联来说是致命的,中**队只要破坏苏联境内的城市就可以消耗苏俄的国力。

另外在欧洲战场形势对苏联不利的情况下,中国要是大举进攻苏联,不管苏联迎不迎战 ,苏联都凶多吉少。

迎战,现在在亚洲的兵力太少,那么只能从欧洲抽调兵力来增援,但是中国拥有庞大的战略纵深,战争不会一下子就能结束,就算中**队不抵抗,苏军从蒙古南下走到两广之地也要一个月了,何况打仗还有秦国和大理国肯定会支持中国,那么苏联将会有大量的有什力量被牵制在亚洲。

如今欧洲的兵力已经感到不足,如果在抽到近百万大军去亚洲跟中国打,那欧洲就会被德军轻易突破,到时候苏联只能投降了。

罗斯福一想到苏俄投降了,那么德国的近 万大军就会将怒火洒向英国,洒向非洲,到时候英国还能坚持几天呢!

而英国灭亡后,那盟国就剩美国一个国家还有实力跟德国对抗了,罗斯福相信那些被美国胁迫的南美国家会立即倒戈,还有墨西哥说不定也会倒戈要求美国归还被侵占的领土,那些领土可是占了美国领土近一半。

总之事情要是发展下去,,美国必然覆灭了,罗斯福不相信希特勒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会保留美国这个强大的对手。

罗斯福现在在想如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要中国放弃领土不可能,中国在自己的工业力量这么弱小的情况下都敢发起进攻,那说明中**队已经下了决心,做了最坏的打算。

要斯大林放弃那些侵占的中国领土也是难上加难,谁都知道斯拉夫人对领土的**是无止境的,要他们放弃到手的东西简直是难上加难。

不过罗斯福还是决定试一试,对于未来的美国来说有潜力成为美国对手


状态提示:第010章 美国霸权主义的雏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