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抗日之血色烽火>第二百七十八章 与城共存亡

林定远记得历史上在九国公约体系之中,美国方面虽表示愿意参加制裁日本的这个会议,但却不愿意承担这个会议的发起人,甚至不愿意让这个会议在自己的国家召开。原本美国是九国公约的发起人,九国公约最初也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的,况且罗斯福的慷慨陈辞言犹在耳。据说尽管中国的抵抗赢得了美国一般民众的同情,但绝大多数美国人并不愿意为这种同情而对日本采取哪怕温和的抵制行动,要知道现在美国人正拼命的给日本人贷款,让日本人购买废钢铁、航空发动机、成品油料、橡胶等等,甚至还给日本人代工炮弹和子弹?但是却唯独不对中国出口任何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

在历史上罗斯福著名的“隔离演说”发表后,美国国内立即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对运动,他们谴责罗斯福在鼓动战争,攻击罗斯福是战争贩子。甚至有些人还提出弹劾总统!面对这种势头,罗斯福也心有余悸地告诉一位朋友:“你一心领着人民朝前走,可回过头来朝身后一看,没有一个人跟你走,这真可怕啊”为避免反对的势头进一步扩大,罗斯福直接选择了退缩让步,可以说美国在一战之后被英法联手踢出了战胜国分配利益的圈子,最后连退伍士兵的补贴都发不起,这严重的导致了美国国内的孤独主义的盛行和蔓延。 [

林定远知道,历史上英国提议召开九国公约会议主要的目的是推卸责任,在国联会议上,英国人就旗帜鲜明反对制裁日本,美国立场退缩后,英国政府各部门研究对日制裁可能产生的影响,与会的财政部、印度事务部、陆海军当局均认为经济手段是既无效而又危险的!在英国,最坚决反对制裁日本的是首相张伯伦,这个绥靖主义的代表人物自始至终鼓吹制裁不能帮助中国,却可能激怒日本,导致英日政府恶交,而这是英国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毕竟一战的时候英国是带着自己的小弟日本打天下的。

法国虽然也赞同召开这个会议,但国内的政局动荡和国外西班牙内战的纠缠使它根本无力顾及远东的局势。就在国联大会通过决议,呼吁其成员国不应“采取足以减弱中国抵抗力量以致增加其在此次冲突中之困难之任何行动”之后不久,法国竟答应日本的无理要求,禁止军用物资经由印度支那运往中国,法国提出只有英美保证,一旦法国因允许中国军用物资经由印度支那运往内地而遭日本攻击时,将对法国给予援助,法国才能改变上述决定。

于是,美、英、法三国联合在一起再一次出卖的中国,淞沪几十万将士的鲜血白白的流淌了,对于中国人来说九国公约组织就象是一个既美丽又会骗人的婊子妓女一样,被日本人狠狠的强上之后还没拿到钱,所以就找中国来哭述,寻求各种各样解决的可能?

在林定远看来苏联人在军援问题上还是非常慷慨的,在林定远熟知的历史中,国际上诸多国家在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中给予中国政府的军事援助中,苏联政府方面的援助是最及时,同样也是武器性能最好的,不同于英法欧美国家高价卖给中国的武器都是极端落后的淘汰武器,可以说当时的苏联真的怕日军的关东军大军真的挥戈进攻远东,因为苏联的防御重心在欧洲,所以苏联政府方面决定只要日本人有任何轻举妄动,都要集中一切力量打得日本人他妈妈都不认识他,苏联人怕的不是日本人自己吹嘘的百万关东军,而是日本海军的联合舰队。

自对马海峡之战后,沙俄海军就怕死了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而现在的苏联红军海军虽然嘴上说不怕,实际上也明白其与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的巨大差距。

在英法美等国看来,在国联与九国公约组织的框架之内,武器禁运的前提下卖给中国政府武器就已经是一种施舍了,中国政府方面当感恩戴德,抱怨完全是不应该的,所以在南京问题上中国政府应该给欧美诸国一些回报,让其固守抵抗的部队放下武器,让南京成为国际非武装区。

实际上这是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还不了解日本人,欧美国家真的太天真了,日本人在南京付出了累计十五万人阵亡,二十二万人伤亡的惨痛代价,会让南京成为国际诸多国家共管的非武装区?日本人要彻底占领中国就要扶植伪政府,南京无疑是最好的定都选择。

林定远对于苏联援华的战斗机兴趣并不大,苏联政府给予的军事贷款援助的苏制武器性能、型号都是苏军最新装备的现役武器,出售给国民政府的歼击机是n-15、n-16,至苏德战争爆发前仍为苏军一线装备,n-15型歼击机低中空比较灵活,善于做盘旋动作,便于水平作战,是苏军的主力战机,而n-16型歼击机则更先进,就连苏军的远东部队也极少配备,其的主要优点是速度快,便于垂直作战和追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歼击机之一。

起码在日本的零式战机出现之前,这两种机型高低搭配,配合出击往往以少胜多,取得辉煌战果,中国空军与苏联志愿航空队依靠这两种主力机型与侵华日军反复争夺战场制空权,但是与bf-109k相比,其还是有巨大的差距,bf-109k战斗机是一款能够与零战媲美争夺制空权的战斗机,所以林定远在战斗机的选择方面,还是以组装德国散件为主,苏援的战斗机全部移交给国民政府空军部队。

而苏联方面援助给中国的轰炸机分为cb即


状态提示:第二百七十八章 与城共存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