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抗日之血色烽火>第二百八十七章 与城共存亡

刺刀对着刺刀,鲜血在血槽中流淌,空气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无论是游击队员,还是他们所掩护的学生,乃至忠义救国军的官兵们,在单兵的白刃战拼杀上远远不如日军,但是他们皆抱定必死之信念,与日寇血战到底。

血肉横飞的惨烈白刃战无疑是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之后最为直接的交锋,刺刀对着刺刀,子弹与手榴弹的弹片齐飞,死亡是残酷的,但是无疑鲜血总会唤醒那些沉睡的热血与激情,战争无疑是人类蜕变最为迅速的一种途径,或者说是科技进步的原动力所在,为了杀戮人类将知识和智力发展到了极致。

中国人自古有就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老子干不好的事情,你算个屁?更多的人则选择麻木不仁中度过终生,日寇高高举起的屠刀和灭亡中华的野心让这些人开始逐渐的清醒意识到,qín_shòu不如的日军四处烧杀抢掠的惨象与死城废墟瓦砾,让一切的幻想不在。

这一刻什么都不在重要了,为了国家与民族的独立自由,一切的信仰主义全部被搁置,人们只牢记住,我是一个中国人的事实,我在为我的国家和民族在血战到底。

在富嘉铭的眼中这一刻,所有人都牢记他们是中国人,在抵抗外辱的战场上不分你我彼此,将热血泼洒出去,可是如果他们的英灵得知在后世依然还有人为了国共两党两军谁不抗日?谁抗日功劳更大争论不休,他们的英灵岂能安歇?

富嘉铭曾经听过林定远的一堂课,那就是后代之人是如何看待这场艰苦卓绝、牺牲之巨大的战争,中国人善忘记,所以汉奸比比皆是,富嘉铭的眼中,此刻只有中国人流淌的热血。

身为国府精锐之师的富嘉铭自然明白和清楚,从掌握的资源与名义来说,国民政府作为抗日期间唯一合法政府,其面对外辱的入侵,在武器、训练、综合国力皆不如敌的情况下,依然不惜余力的以全部兵力誓死坚守每城每县,并且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下不断组织大型会战,以血肉换取宝贵的生存空间,以空间换取时间,每战必败,败而又战,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尸山血海的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肉的南京保卫战,不亲临其境的人是难以体会期间的惨烈卓绝,对于一个连军政大权都尚未完全统一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还未彻底转型的农业国家,甚至军队装备的尖头的毛瑟子弹都要依靠进口的国家,去对抗一个拥有世界水面舰艇总吨位第一的工业强国,其间的巨大牺牲不是人所能想象的。

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在世界上达到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国的全称为大日本帝国,而帝国这两字并不是随便加上去的,那是列强帝国的一种认可,是国际地位超凡的象征,并不是积弱百年的中国能够与之抗衡的,一个大而弱的农业国家在面临一个小而强的工业国家入侵的时候,要么选择做亡国奴,要么奋起用血肉之躯与之抗衡,鲜血流淌出的是抵抗的意志。

在中华民族长达十四年抗日战争中的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国军在正面战场牺牲了三百九十余万将士,二百六十余名将军马革裹尸,根据中央陆军统计一九三七年元月,中国尚有各个军兵种专业毕业之中校以下军官十二万七千九百余人,一九三八年二月之后,军政部再次派专员组下部队进行统计调查,结果十二万人中仅存不足三千余人,仅仅我军阵亡的低级军官就能够组建一个齐装满员的集团军。

而在敌后游击战场方面,仅仅1940年到1942年初,我敌后抗日根据地,以晋察冀为例就牺牲相当于正团级以上的干部二百八十九人,这些牺牲的先烈因为没有当时合法政府授予的军衔,所以根本得不到任何的抚恤,已经对其牺牲荣誉的认可。

如果按照军政部关于竭力抗敌牺牲的惯例给予晋升的话,这其中肯定会有二百人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们之中的很多人甚至连姓名和事迹都没能留下来。

活动在敌占区的游击战注定是无比残酷的,游击队一旦被日军发现就意味着机动性占据优势的日军很快的可以实施包围分割,而我们的部队则整团、整营的被日军包围全军覆没比比皆是。

在平原运动战中突围很多时候只能是一种奢侈的想法,战争是残酷的,为了避免战争的残酷记忆影响人民对美好和平的期望,很多东西都被认为的淡忘了,战争的残酷远远不止常人知道的那点历史,更多的真相则被历史所湮灭。

富嘉铭望着退却下去的日军,催头丧气的日军确实失去了进攻的锋芒,死有些时候非常的容易,但是牺牲是需要代价的,完成了任务的牺牲就是有意义的,没有完成任务,再多的牺牲也是徒劳,活着很难,死更难,或许这很难让人理解,但是这就是这个特定时代的存在。

或许自己再也看不见明天的太阳了,突然,日军阵地的背后腾起了高高的火柱,34通用机枪的射击声让富嘉铭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一定是有活动在附近的友军特种部队的作战分队在袭击日军,突围的过程对于富嘉铭来说几乎是一场梦一般的过程,如同飞蝗一般的枪弹肆意横飞,突围的队伍中不断的有人中弹倒下,但是没人在敢停下脚步进行救援,因为那样就意味着多几个人中弹,要多付出一份牺牲。

血腥的突围过程是无比惨烈的,最终付出的伤亡也确实超出了富嘉铭的意料之外,包括何勇的救援部队在内,参加行动的队员损


状态提示:第二百八十七章 与城共存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