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国策>第七十一章 万事俱备

点助德国实现统一的!,销血宰相”俾斯麦说讨m平不贸泄谈判桌上获得的,而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前几个月里,共和国与美国的战争动员工作、军事工业生产能力全面爆,充分证明了俾斯麦的观点。

虽然在爱好和平的人看来,《伦敦条约》使人类远离自我毁灭,《斯德哥尔摩协议》则让人类避免自相残杀,但是这不免过于理想,作为两份建立在强权基础上的国际条约。对和平的贡献肯定经不起考验。

第三次世界大战爆之后,俄罗斯就将全部战略核弹头投向共和国、共和国也立即对俄罗斯的战略核设施进行反击,美国参战之后,也与共和国一同起了战略核打击。这些都足以证明。《伦敦条约》的目的不是销毁核武器,而是要让核武器变得没有价值。当然。核武器并不是没有价值,比如在中美相互投掷了战略核弹头,并且进行拦截之后。外层空间的人造设施几乎彻底损毁。加上两个级大国都非常重视“制天权”并且全力阻止对方掌握制天权,所以人类的宇航活动几乎全面终止虽然欧盟的航天射并没受到威胁,但是为了避免误伤,欧盟已经在 月底宣布暂时终止航天射。不得不承认,《伦敦条约》也不是毫无价值,不管怎么说。在外层空间爆炸的核弹头要比在大气层内爆炸的核弹头好得多,比起笼罩全球的核冬天来说,失去宇航能力还不会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虽然从遏制常规军事力量扩散的角度出,《斯德哥尔摩协议》有一些积极贡献,但是从长远来看,该协议不但没有为遏制世界大战挥积极作用,反而为世界大战推波助澜,让两个级大国的矛盾变得不可收拾,也让两个级大国可以更加从容的完成战争准备。说得明确一点。如果没有《斯德哥尔摩协议》。即常规军备竞赛不受控制,在2历年前,共和国与美国的经济就将不堪重负。在经济全面崩溃的威胁下,两国当局肯定不会犹豫,世界大战将提前2年爆。众所周知,当时的共和国元是颜靖宇,美国总统也不是杜奇威,因此两个级大国的战争决心肯定比不上阵之后。

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与分析,无法得到证实。

从现实情况出,《斯德哥尔摩协议》对常规军备竞赛产生的影响也微乎其微,至少对两个级大国的备战工作没有产生任何阻挠作用。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说法有问题,毕竟《斯德哥尔摩协议》对限制常规军备竞赛起到的积极作用摆在那里。拿海军的“造舰比赛”来说。如果没有《斯德哥尔摩协议》,即没有对各国海军舰艇吨位总量做出明确限制,从历年到力曰年,共和国与美国建造的战舰总量至少翻番。而且各种战舰的排水量都会提高不少,使海军变得更加庞大与臃肿。让第三次世界大战变得更加残酷。

客观的讲,这一观点没有错。

问题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就会有不同的现。

仍然拿海军的“造舰比赛”来说,受《斯德哥尔摩协议》影响。共和国与美国海军都不得不在严格的吨位限制下提升舰队作战能力因此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舰船设计、以及新式武器装备的研上。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没有《斯德哥尔摩协议》,共和国与美国海军肯定愿意建造吨位更大的航母、以增加舰载航空兵数量的方式来提升舰队攻击能力。而不是在螺旋电磁炮上投入数以千亿计的科研经费,因此螺旋电磁炮不大可能在o年代问世,也就很难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如果考虑到对地面战场的影响,螺旋电磁炮绝对算得上是集变战争面貌的革命性武器。类似的。还有基于螺旋磁感应推进系统的新式航空设备、基于流体碰力学的新式潜艇等等。

即便不考虑新技术带来的影响,受海军展方式与舰船建造方式变革影响,《斯德哥尔摩协议》的作用都非常有限。

众所周知,进入引世纪之后,模块化技术先在海军战舰上得到全面应用。到匆年代末,几乎所有战舰都采用了模块设计思路与建造方式。受此影响,从的年代初开始。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率先在展方式上寻求变革,即想办法解决海军的一些固有缺点,提高海军的作战与使用效率。显然。出路就在模块化上。而最先得到应用的,就是由共和国海军先搞出来的海上基地。

暂且不说海上基地到底有多少意义。仅其展思路就有无穷的价值。

说得简单一点,在完全采用模块化设计原理之后,再也没有必要以“级型艘”等传统方式来为战舰定性,也就没有必要以单独的方式设计一种战舰,而是针对作战需求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然后再在需要的时候将这些模块组装成战舰,从而最大限度的缩短战舰的建造周期。

如果在和平时期,肯定没有哪支海军会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即便为同一作战需求,比如舰队防空作战,因为所面对的威胁、以及战术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拦截敌机与拦截导弹的战术要求就不一样,所以模块的具体性能肯定千差万别。而要针对各种作战环境设计一种模块,光是设计投入就非常惊人。比如共和国海军就在。沟年做了一次评估,将作战任务分成防空与反导、制海、支援、反潜与护航等口大类,然后按照瞅不同的威胁级别,要想应付所有作战情况。并且使战舰的作战效率最大化。至少需要设计劲多种战术模块,再加上


状态提示:第七十一章 万事俱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