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国策>第四十六章 突防

国策卷三东海惊涛第四十六章突防(四更拜)

斗打响。最受关注的不是空战。而是即将遭受灭顶本第四舰队。

收到被击落的消息后。项辉立即让海军航空兵的水上巡逻机前往飞行员跳伞海域。随即又一言不的看着中央的大屏幕。

能否歼灭日本第四舰队。的看第lún_gōng击是否能够收到理想效果。

反舰导弹绝对不是吃素的。

这种去年年底定型产的重型音反舰导弹不但是共和国手中的“利器”。还是为对付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量身定做”的。与前一代c-3舰导弹相比。采用“火箭冲压一体式”冲压动机的c-604但拥有更远的射程与更快的度。还能携带威力更大的战斗部与更多的制导设备。

c-604最大特就是强大的自主攻击能力。

要想对付由舰载战斗机区域防空导弹点防空导弹与末段拦截系统组成的美国航母战斗群防空网。保证载机的安全。除了让载机在尽量远的距离上射导弹之。反舰导弹必须具备强大的防能力。

不管是提高飞行,。还是降低飞行高度。都只能有限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

通过采用多种制-模式提高导弹的抗干扰能力设置多种攻击方式增加导弹的突防手段。才能有效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

c-604舰导弹具有主动雷达被动雷达与红/紫外双波段成相三种自主制导模式。

在定型前的试射中舰导弹的制导系统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在极端复杂的电磁环境下成功现锁定目标并|摧毁了目标。

c-60舰导弹有两种攻击方式。一是高空俯冲攻击。二是掠攻击。

高空俯冲攻击的,更快。末段弹道极为陡峭。加大了敌防空导弹的拦截难度。掠海攻击飞行高度低。更加隐蔽。缩短敌防空系统的拦截时间。

实战对抗证明将两种攻击手段结合起来使用。才能达到最理想效果。

为了增强打击能力。c-4舰导弹配备了多种战斗部。

除了对付航母的穿战斗部对付巡洋舰与驱逐舰等大型战舰的半穿甲战斗部对付固定|标的高爆战部之外舰导弹还有两种特殊战斗部。一是在反舰导弹上很少使用的子母战斗部。二是专门对付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战部。

这两种战斗部能在击海面战舰时挥什么作用。海航试验部队的飞行员最清楚。

作为试验部队司令官。项辉非常清楚接下来要生的事情。

在战斗机射的弹中12|配备子母战斗部。12|配备电磁干扰战斗部全部配备半穿甲战斗部。

随着反舰导弹进舰队防空系统的拦截范围。桥本佑也觉察到了即将到来的灾难。

拦截战斗机机群的行动失败后。“金刚”号与“爱宕”号防空驱逐舰立即转为反导拦截状态。依靠预警机提供的目标信息。两艘驱逐舰在导弹进入“宙斯盾”雷达探测范围前就各自射了24|“标准-6”型防空导弹。

受火控通道数量限制。两艘防空驱逐舰最多只能引-24|导弹拦截12个空中目标。

也就在这个时候12|反舰导弹突然爬升。进入高空。

情势剧变。防空驱舰上的官兵没有手忙脚乱。立即依靠“宙斯盾”雷达获的的目标数据。各自向12|刚刚升空的“标准-6导弹出制导指令。随后。两艘驱逐舰上的火控雷达启动准备照射从高空逼近的舰导弹。

在被动制导模式下。“标准-6”防空导弹对高空目标的摧毁概率过了5。

两枚“标准-6”对付一枚反舰导弹。摧概率过。算上万无一失。

只是本战舰的官兵没能的意多久。

刚刚击落第4枚反舰导弹。剩下的8|反舰导弹突然“解体”。两艘防驱逐舰的雷达屏幕上出现了数十个“目标”。凭借强大的火控计算机。两艘防空驱逐舰的火控系统迅做出判断。那不是数十个导弹碎片。而是数十枚“导弹”。

这下。战舰上的日本官兵傻眼了。

火控系统并没“傻眼”。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两艘驱逐舰的火控雷达以迅锁8个最具威胁的目标引导剩下的16枚“标准-6”防空导弹进行拦截。

反应过来后。防空驱逐舰上的火控军官立即调整战术。

剩下的24|“标准-6”空导弹重新锁定目标射向从高空逼近的“反舰导弹”。面对数十枚“导弹显杯水车薪。

转眼间。刚刚升空的48|“标准-6”消耗一空。

难题摆在了桥本佑面前。两艘空驱逐舰总共携带72|“标准-6”拦截战斗机时浪费了24|。剩下的48|也全部射出。没有导弹。雷达性能。也是摆设。高空还有0多个目标。低空少有30|导弹。

仅凭能力有限的点御系统。不可能击落所有反舰导弹。

“金刚”号与“爱”号的舰长并没迟疑。

面对气势汹汹的反舰导弹。两名舰长都按照防空作战条令。下令用“标准-3”防空导弹进行拦截。

此时。从高空逼的“反舰导弹”距离第四舰队旗舰仅仅只有25米。

时不待我。由计算机控制的战舰空系统才不会|会用价值数千万美的“标准-3”基反导导弹拦截价值数百万的反舰导弹是否划算。短短十多秒。两艘防空战舰上mk41型垂直射系统就以秒1枚的度射了24|“标准-3型防空导弹。

与此同时旗舰与通用驱逐舰上点防空系统也投入了战斗。

虽然“先进海麻雀”最大射程达到0千米。但是对付导弹类目标时。射程仅有20千米-

艘通用驱逐舰只同


状态提示:第四十六章 突防--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