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国策>第九十八章 最后一击

千千米之外,幕青云目瞪口呆的看着远程海上巡逻图像。

虽然由合成孔径雷达拍摄下的战场图像非常模糊,无法通过外形辨认战舰,只能看到一些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转换而来的战舰标志,但是刚刚生事情仍然让幕青云震惊不已,仿佛亲身经历一般。

日本舰队竟然拥有“电磁炸弹”!

2oo多枚导弹就这么没了!

震惊归震惊,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歼灭日本舰队?

如果日本舰队有几枚“电磁炸弹”,即便出动再多的舰载战斗机,也很难对日本舰队构成威胁。换句话说,共和国海军装备的所有反舰导弹都成了摆设,除非拉近交战距离,用护航战舰上的大口径舰炮向日本战舰射普通炮弹,不然幕青云等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日本舰队扬长而去。

这仗简直没有办法打!

朱荣辉最先提出建议,将击机群分成至少3个波次,轮番轰炸日本舰队。

这是没有法的办法。

按照朱荣辉的分析,日本队肯定丧失了防空能力,不但留在航母上的战斗机无法升空作战,就连战舰上的防空雷达也无法正常工作。只要攻击波次足够多,耗光了日本舰队的“电磁炸弹”,就能用有限的反舰导弹干掉日本舰队。

在没有选择地情况下。幕青云只能纳朱荣辉地建议。

第一批攻击分成2个波次。因为远程海上巡逻机已经现了日本舰队派出地攻击机群。所以幕青云没有招回正在执行拦截任务地防空战斗机。而是让3艘航母做好为返航战斗机挂载反舰弹药地准备。

日本舰队只能动一lún_gōng。只要顶抓击。就能随心所欲地动反击!

幕青云刚刚下达了命令前与舰队失去联络地侦察机回了更加准确地消息。

日本舰队里地战舰正在进行高规避。由各艘战舰地规避情况判断。日本舰队遭到了来自海面下地攻击!

已经有潜艇到达战场。而且正在攻击日本舰队!

幕青云的心情顿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兴、又郁闷。

高兴的是,潜艇没有受到影响,仍然能够用鱼雷攻击日本战舰。如此一来,在舰队的攻击群到达之前,日本舰队就会遭到重创。郁闷的是,潜艇来得太快了,日本舰队基本丧失了防卫能力,恐怕不需要舰载战斗机,就能干掉日本舰队!

不管怎么说这是好事,天大的好事!

只是,侦察机回的战场信息很快就再次中断了。

事后得知,那架飞越日本舰队,转向再次飞到日本舰队上空的侦察机遭到“电磁炸弹”袭击,最终在“赤城”号航母东南大约3o米处坠落。因为电子设备完全失灵射座椅未能挥作用,所以侦察机上的飞行员没能幸免于难。

凌晨1点不到,3~航母再次转向,让停在飞行甲板上的战斗机依次起飞。

1点15,双方机群在共和国海军舰队北面大约55o米处遭遇。

空战打的很激烈,却不惨烈至少对共和国的舰载战斗机来说,一点都不惨烈。

日本攻击机群没有预警机支援,f-35cj的火控雷达最多只能现12o千米外的j-15d战斗机,在使用火控雷达的情况下,j-15d配备的被动探测设备能在25o千米外现f-35bsp;j-15d机群后面有9架舰载预警机。利用舰载预警机提供的战场信息-15d可以在不使用火控雷达的情况下向2oo千米外的f-35cj战斗机射拦截导弹,在最后关头才启动火控雷达拦截导弹提供火控参数。

以往的空战早已证明,没有预警机的一方入再多的战斗机都没用。

仅仅2拦截,来袭击的5o日本战斗机悉数被击落有1架投出反舰导弹。

空战结束之后,除了24没有参加战斗的j-15d继续在舰队北面执行外围防空巡逻任务之外,其余的j-15d战斗机分两个批次返回舰队。主要是航母回收战斗机的度有限,很难一次接纳所有返航战斗机。

1点第一波攻击机群离开舰队上空。

因为日本舰队上空还有1架执行舰队防空任务的战斗机,所以第一波攻击机群里面有12护航战斗机,只有24战斗机执行攻击任务。为了支援机群作战,朱荣辉让正在舰队北面执行巡逻任务的2预警机率先北上,逼近日本舰队。

1点第二波攻击机群从航母上起飞。

考虑到日本舰队剩余的防空战斗机数量有限,朱荣辉没有为第二波攻击机群配备护航战斗机,而是让第一波攻击机群里的护航战斗机执行掩护任务。为此,朱荣辉让航空勤务人员为即将返航的战斗机准备了12具“伙伴式加油吊舱”,准备在必要的情况下为第一波

里的12护航战斗机提供空中加油。

1点,第二波攻击机群离开舰队上空。

随后,执行截击任务的第一批战斗机返回,开始在航母上降落。

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战斗机降落之后立即被送入机库,由勤务人员对其进行必要的维护与检查、补充航空燃料、挂载反舰导弹,飞行员则直接前往航空作战中心,领取新的作战任务。

第二批返航的截击战斗机开始降落。

在将刚刚降落战斗机送入机库的同时,航空勤务人员将已经检修好、做好起飞准备的战斗机送到了飞行甲板上的“待飞区”,为第三波攻击做准备。

3航母的航空作战效率常高,勤务保障难度也非常大。

没人去催航空勤务人员,所有参与保障工作的勤务人员都知道,战斗机会稍纵即逝不起任何折腾。<


状态提示:第九十八章 最后一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