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大哉大明>157.第157章 安塞鼙鼓2

为了自己所秉持的思维逻辑一以贯之,高迎祥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山心”(山头之上弟兄们的心)。

高迎祥叫刚从安塞县返回的王大梁,在手下的弟兄们中间大肆散播谣言,什么家乡的父老都被朝廷圈禁起来了,过的是猪狗不如的生活,也根本不能外出,即便是饿死,也要饿死在自家的屋里;什么明明是连猪狗食都吃不饱,却偏偏让百姓出来宣扬天天吃的是山珍海味……等等。反正,你们此前听到的关于安塞县的种种传闻,都是假的,都是朝廷为了蛊惑人心,而造出的谣言,是根本不能相信的。

这是第一步,也是重要的第一步。高迎祥的目的,就是用这些谣言,暂时先稳定住山上那些安塞籍的弟兄们的心,使他们不至于马上就要吵嚷着“回家”什么的,省的听着让人心烦。

而高迎祥也知道,这些谣言的可信度和持久性都是不太靠谱的。王大梁虽然能够舌灿莲花,可也不值得高迎祥寄托所有的希望。

在现实的社会里,高迎祥也并非完全“务虚”,归根结底,本质上他还是一个极其“务实”的人,而且也是凭借着扎扎实实的“务实”精神,他高迎祥才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因此,可以想象的是,接下来高迎祥还是准备干点儿“实事儿”的。

高迎祥采取的第二步行动,就是准备对安塞县进行一次远距离的袭击,最大限度地扰乱家乡父老的安定生活。

逻辑就是如此简单——你那儿安定了,我这山头的日子可就没法儿过了,因此我要想过安定的日子,就必须将你们的日子彻底搞乱。

别说高迎祥不愧是山上的老大,还是有些不同常人之处。

这想法已经提出,就遭到了手下得力干将王大梁的强烈反对。

但是,可惜的是,王大梁的反对理由虽然充足而且不容辩驳,可因为某种难以宣之以口的原因,王大梁并不能理直气壮地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因此他的态度模棱两可,言语也显得支吾其词、不得要领。

而高迎祥是这样对大家进行分析的:这次袭击行动的最大的不利因素就是距离远,而这也恰恰就是他们最有利的条件。

因为距离远,所以官府根本不会朝这方面想象,因此也就增加了他们这次行动的突然性,成功的可能性也是非常的大,基本接近万无一失。袭击的效果肯定也是丰硕的,可喜的,是能够最大限度破坏安塞县的宁静的。当然了,在山上公开的说法是“解家乡父老于倒悬”。

既然没有反对的声音(只要能够争取到不“出山”的权利,王大梁觉得自己就没必要坚持反对下去。),高迎祥就开始准备行动。

当然了,首先还是挑选参与的人员。

这次行动,除了高迎祥自己,其他安塞籍的人员一个都不带,所带领的人员,都是他来到延庆府之后新加入的英雄好汉。

但是,令高迎祥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率领着人马甫一离山,王大梁就率领着……哦,不,是剩下的那些安塞籍的弟兄们纷纷找到他,吵吵嚷嚷地要他领着大家回家去。

看来高迎祥再如何低调,也是过高估计了谎言的效用。

一方面是群情汹汹不可遏止,另一方面王大梁也是非常害怕高迎祥回来——如果能够的话——之后,肯定要找他算账。因此,做为二当家的王大梁,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在“自己走”还是“一起走”这二者之间,终于聪明地选择了后者。

走,是一定要走的,就是大当家的,也肯定不会放过他。

因此,高迎祥带来着第一批人马下山之后不过两天,王大梁就带领着山上的剩余人员、或是让他们簇拥着,也离开了他们的基地。

王大梁率领着的这些安塞籍的人员,本来也没有其他目的,因此路途中就不太避讳人群,他们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关于陕西、关于他们家乡安塞县的消息。而且随着越来越接近陕西地界,他们自己也看到了一些就是几天前也不敢相信的事情。

最早的那些谣言多半已是能够、或者是可以看到的现实,而后来王大梁带回去的讯息,可就是根本不靠谱的虚妄之词。

渐渐的,大家看向二当家王大梁的目光,就夹杂了很多不“友好”的成分,有几人甚而至于要对他老拳相向。

因为落草的时日尚短,此时的所谓流贼,除了极个别的具有着较高的“职业素养”,绝大多数还没有彻底脱去“流民”的本质。他们的目的,也仅是“吃饱饭”,或是“有饭吃”,而“做大事”、或“谋大事”的思想,根本与他们毫不沾边。

因此,明知道家乡就有“有饭吃”和“吃饱饭”的讯息,王大梁竟然不仅对他们进行了残忍的隐瞒,而且还编些其他的瞎话来忽悠他们……仅仅是横眉冷对是轻的。

咱们当初抛家舍业地从了高迎祥和王大梁,图的不就是每天能够弄个“肚儿圆”吗?怎么的,现在明明有这样的机会,有这样的讯息,竟然藏着掖着不告诉咱们,那咱们也没必要给你客气了不是。

王大梁看出了不妙,因此赶忙将所有的责任全都推到了大当家高迎祥的身上。

这倒并非王大梁无中生有、冤枉了大当家,自然也并非事实的全部。不过,事急从权嘛,王大梁也不是脑筋僵化之人。

其实,众人已经无心听取王大梁的任何解释,别说是二当家,就是大当家的在场,恐怕也无法阻止大家的归心似箭了。<


状态提示:157.第157章 安塞鼙鼓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