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大哉大明>253.第253章 不对称之战5

此时,双方的距离,经过后金巴牙喇们视死如归的冲锋,已经很近了。

冲在最前面的后金巴牙喇,距离明军的大车阵,也就只有五六十步了。而在这个距离范围之内,明军的新、旧火铳之间的区别……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

不过,若是诚实一些的话,还是能够找出一些新型火铳和旧式火铳不一样的地方来的。

新式火铳的铳管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大明王朝目前最好的。在经过刘宗敏和刘敏政率领的工匠打造铳管之后,紧接着就在内壁加装了膛线。

旧式火铳虽然也是加装了膛线,可那是在铳管放置了一段时间、或使用了几次之后才加装上膛线的。而且因为铳管有着很多的先天不足,不仅内径不统一,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已经开始生锈。

这些地方,对于没有实际尝试过、没有试射过两种火铳的人来说,两者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可对于一个有经验的、而且亲自尝试过的火铳手来说,两者之间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新式火铳的杀伤力更加的生猛,若是目标正好重叠的话,新式火铳发射出的弹丸,可以接连穿透两具身体,或是一人一马。

若是足够细心,手上的感觉也适当的灵敏的话,在试射新式火铳的时候,你甚至能够感受到弹丸在铳管中滑行的是那么的顺畅,就连其产生的后坐力都是那么的温柔。

若是质量粗糙的旧式火铳,铳管内侧不光滑,弹丸在铳管的滑行非常生涩,根本不会舒畅,由此产生的后坐力几乎每次都不一样,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左右摇摆的现象。

但是,新式火铳虽然穿透力超强,可制作起来也是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也并非有了充足的物力和财力之后,就能够敞开了生产,因为,技术,或人力——有着精良的制作技术的熟练工匠——是一个阻碍大规模生产的最大的瓶颈。

尤其是加装膛线的技术,整个大明王朝的工部,加上从泰西高薪聘请来的技师,总共也只有五六个人能够掌握。

毕懋康曾经组织了一些大明的工匠,尝试着在原有火铳上进行加装膛线。但一来那些库房中的火铳本来就良莠不齐,不合格者居多,因此根本无法形成产量,而只能因陋就简。

将那些可以加以改进的挑拣出来,先要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适当的修整,然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而那些根本无法使用的,就直接进了熔炉。这也算是对大明工部及内监的库房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理,也就此重新建立了账目。

好在库房中,旧式火铳的库存的数量多多。尽管淘汰了一大批,可还是有很多,经过改良之后,勉强能够使用。在新式火铳大规模出产之前,这些经过改良的旧式火铳,也算是废物利用,多少能够弥补一些缺口。

而新式火铳的制作是不能急躁、也不能得过且过的,必须精益求精、必须保持高标准严要求的。所以,尽管辽东形势紧张、战事频仍,以后金为首的那些魑魅魍魉依然在辽东大地横行肆虐,可这些工作,还是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想快根本快不起来。

做为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当然也是心急如焚、心痛不已。可他也知道,这类事情是来不得半点儿马虎的,所以他仍然耐着性子,等待着这项技术按照固有的规律和程序,一步一步地慢慢成长、成熟起来。

新式火铳虽然威力惊人,可惜的是数量有限。而不管是新式火铳还是旧式火铳,在连续发射几次之后,铳管就开始发烫,因此必须进行冷却,否则极易出现炸膛的危险。而在这个时代,铳管、或者枪管的冷却,不仅在大明,就是在泰西,也是一项无法有效解决的事情。

为了解决、或者干脆就是回避这个问题,此次增援宁远城,除了配备绝大部分的新式火铳,也携带了更多的经过改良了的旧式火铳。大致的比例,是一比五,一支新式火铳,搭配五支旧式火铳。

这些新式、旧式火铳,全都与火铳手一起装入同样的大车之中。

除了开始时接连两次使用新式火铳齐射,一俟后来随着后金巴牙喇的冲锋,双方的距离,基本就在五十步至八十步之间了。因此,之后辅助兵递到明军火铳手手中的,就多是旧式火铳了。有五支旧式火铳轮番发射,中间还有一小段时间的间隔,应该不会出现铳管过热的现象了。

或许是不断腾起的烟雾太过浓密,以至于遮挡了指挥官的视线,或许是第一次在真实的战场上指挥如此快捷便利的火铳齐射,指挥官自己虽然并没有亲自施射,可也是感到了足够的震撼。

在发射了五轮齐射之后,指挥官也没有、或者根本看不清后金巴牙喇的冲锋阵势是否还依然保持着……反正,根据战前的安排,是要连续进行十轮左右齐射的,那么就先完成“计划内”的指标再说吧!

“预备……放,”

“预备……放,”

指挥官以不变的节奏发号施令,辅助兵们以不变的节奏清理铳管、装填子药,火铳手们也以不变的蹲式姿态,向着既定的目标机械地扣动着扳机。

整整十五轮齐射过后,指挥官才止住了号令。

或许是精神高度紧张,或许是刚才那一阵不间断的齐射,造成了过于轰鸣的声响,因此,当明军齐射刚刚止歇的时候,整个战场似乎一下子陷入了诡异的静谧之中。


状态提示:253.第253章 不对称之战5--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