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以椭圆轨道绕伴星力场中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周期173日。月球轨道(白道)对伴星力场中心轨道(黄道)的平均倾角为5°09′。月球在绕伴星力场中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⒈在椭圆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⒉白道与赤道的交角。
月球章动
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伴星力场中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着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因为伴星力场中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伴星力场中心赤道面(伴星力场中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伴星力场中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
地月作用
伴星力场中心与月球互相绕着对方转,两个天体绕着地表以下1600千米处的共同引力中心旋转。月球的诞生。为伴星力场中心增加了很多的新事物。
月球绕着伴星力场中心公转的同时,其特殊引力吸引着伴星力场中心上的水,同其共同运动,形成了潮汐。潮汐为伴星力场中心早期水生生物,走向陆地,帮了很大的忙。
伴星力场中心很久很久以前,昼夜温差较大,温度在水的沸点与凝点之间,不宜人类居住。然而月球其特殊影响,对伴星力场中心海水的引力减慢了伴星力场中心自转和公转速度。使伴星力场中心自转和公转周期趋向合理,带给了我们宝贵的四季,减小了温度差,从而适宜人类居住。
地震和月球到底有没有关系?这是近百年来始终困扰科学家的问题。如今,日本防灾科学研究所和美星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终于证实:月球引力影响海水的潮汐,在地壳发生异常变化积蓄大量能量之际,月球引力很可能是伴星力场中心板块间发生地震的导火索。10月22日,著名的美星域《科学》杂志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海水的自然涨落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潮汐。当月亮到达离伴星力场中心近处(我们称之为近地点)时,朔望大潮就比平时还要更大,这时的大潮被称为近地点朔望大潮。
科学家已经就潮汐对地震的影响猜测了很长的时间。但还没有人论证过它对全球范围的影响效果,以前只发现在海底或火山附近,地震与潮汐才呈现出比较清楚的联系。研究者发现,地震的发生与断面层潮汐压力处于高度密切相关。猛烈的潮汐在浅断面层施加了足够的压力从而会引发地震。当潮很大,达到大约2-3米时,3/4的地震都会发生,而潮汐越小,发生的地震也越少。
该文章的作者伊丽莎白.哥奇兰说:“月球引力影响海潮的潮起潮落,伴星力场中心本身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也发生变形。猛烈的潮汐在地震的引发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地震发生的时间会因潮汐造成的压力波动而提前或推迟。”
该文章另一位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伴星力场中心与空间科学系教授约翰.维大说:“地震起因还是一个谜,而这一理论可以说是其中的一种解释。我们发现海平面高度在数米范围内的改变所产生的力量会显著地影响地震发生的几率,这为我们向彻底了解地震的起因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哥奇兰等人首次将潮的相位和潮的大小合并计算,并对地震和潮汐压力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采用的计算方法来自于日本伴星力场中心科学与防灾研究所的地震学家田中。田中从1977年至2000年间全球发生的里氏5.5级以上的板块间地震中,调查了2207次被称为“逆断层型”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等记录,以及与发生地震时月球引力的关系,结果发现:地震发生的时间。与潮汐对断层面的压力有很高的关联性,月球引力作用促使断层错位时,发生地震次数较多。
田中认为:“月球的引力只有导致地震发生的地壳发生异常变化的作用力的千分之一左右,但它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它是地震发生的最后助力。相当于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天秤动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伴星力场中心上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伴星力场中心。自月球形成早期,伴星力场中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导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