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得了长孙无忌的嘱托,在程知节的飞骑军护送之下,回到了皇宫,当即以李世民的名义,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李勣黜为叠州刺史,即刻赴任。●⌒,
李勣虽不知李世民已然驾崩,然则他心思玲珑,自己突然被黜,又怎会想不通其中关节?一想起李世民一向的作风,不由心惊胆寒,连家都没有回,直接到叠州赴任去了。
程知节率领飞骑军在左延明门外一直宿卫,生怕发生剧变,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则带领诸多侍卫,护送着天子的车驾,如往常一般,将太子的遗体运回了京城,安顿在两仪殿。
对于未完成的遗诏,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两边也产生了极大的分歧,而后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两人都暂时放弃主持朝政的权力。
是故以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张行成兼侍中,以检校刑部尚书、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辅为中书令。
李治又命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接替了契苾何力和阿史那社尔,将宿卫玄武门的北屯营夺过来,连百骑都收了回去。
到了二十九,诸事安排妥当,终于在太极殿发丧,宣示李世民的遗诏,皇太子李治,正式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四海八荒的部族人氏猝闻噩耗,无不悲痛欲绝,在朝做官的或是来朝进贡的,足有几百上千人,无不剪断头发、用刀划脸、割耳朵,血流满地,用他们部落的方式,来哀悼这位大唐的天可汗。
李治继位之后,开始紧锣密鼓地发布一系列决策,由于李世民病重之初他就已经开始处理朝政,所以冷静下来之后,也展现出了他能干的一面。
军国大事不可停下不办,平常的琐碎政事,都委托给诸多官署,在外任都督、刺史的藩王,都可以到国都来奔丧,只是濮王李泰却被排除在了名单之外!
非但如此,李治还废止了李世民对辽东的征战筹备以及各项土木工程,终于是将国内情势给稳定了下来。
其实他的忧虑不得不说是多余的,因为有李世民先前为他铺路,根本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变故,只是新君继位,由不得李治不担心罢了。
六月初十,李治任命、门下二省事务,可谓权倾朝野,褚遂良等多有怨言,但担忧朝堂震荡,也不敢大闹。
长孙无忌也担心会遭遇群臣的一致弹劾,只能辞退尚书省的职务,李治又任命他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简直要独揽朝政了。
七月,征讨车鼻可汗的徐真终于回到了长安,果然不出所料,回来之后,已经变了天,李治成为了当今天子,而长孙无忌则位极人臣,独揽朝政,连慕容寒竹都成为了正四品的中书侍郎,崔氏一族由是再度崛起!
徐真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在如今这等情势之下,李治若不重用他徐真,以长孙无忌的权势,想要整治徐真,简直不要太容易。
李世民辛辛苦苦将徐真栽培起来,防止长孙无忌挟持李治,专权独断,可没想到李治最终还是将徐真当成了敌人,却将权力都交给了长孙无忌,不得不让人觉得可笑。
郎将高侃本来就是长孙无忌这边的附庸,刚回朝就将功劳都揽了过去,还弹劾徐真作为行军大总管,毫无作为,昏庸无能,贪生怕死,差点将军队葬送敌手,请求圣上从严处置徐真!
徐真一时心灰意冷,也懒得理会这等小人的诬陷,刚回到徐公府,就听下人将这段时间所发生之事都说了一遍。
听说李勣被黜叠州,难免唏嘘,趁着左屯卫大将军的头衔还在,赶忙进宫一趟,看了看李明达。
二人因为有了夫妻之实,李明达又伤心过度,又是在李明达的寝宫之中,徐真情不自禁,就紧抱着李明达,宽慰李明达。
没想到长孙无忌却知晓徐真必定会找李明达,那些女武官早已被撤除,安插了长孙无忌的亲信,此时将徐真的浪荡举止密报上来,李治也是眉头大皱。
他素知徐真和李明达的情谊,更清楚李明达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他也十分疼爱这位小妹妹,况且自己跟武媚之间那点事,把柄都握在李明达的手中,他实在不忍对徐真动手。
特别是李世民弥留之时,真情流露,让他感觉到父爱如山,虽然他没有重用徐真,但心里已经不恨徐真了。
当他处在李世民的位置之上,视野也变得开阔,看问题的层面也提升了起来,鉴于过往与徐真的龃龉,他也很清楚其实徐真并没有过错,只是慕容寒竹和长孙无忌逼迫之下,徐真不得不予以还击。
可如今长孙无忌联合了群臣,使得国内形势得以稳定,他这个皇帝宝座才坐得安稳,若拂逆了长孙无忌之意,还处于过渡期的朝野,怕是经不起一丝丝动荡。
他也宁愿相信长孙无忌是一位慈祥仁厚的好国舅,可这一路走来,长孙无忌的所作所为,让李治彻底看到了这位国舅爷的野心,特别是在篡改遗诏这件事上,更让李治后悔不迭。
李治终究是个念旧情的人,怕污了李明达的名声,最终还是将此事给压了下来。
然而长孙无忌却勃然大怒,徐真屡屡坏他好事大事,他早已将徐真视为眼中钉,这等痛打落水狗的机会,他又岂能放过,更不消说,还有个慕容寒竹在旁挑拨唆使。
于是李明达乃晋阳公主的身份被曝光了出来,大白于天下,更是将责任都退在了已故废太子李承乾的身上,而先皇李世民为了掩盖误葬公主的丑闻,竟然将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