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五章四月变局(一)
四月的天气温暖舒适,没有暴雨的狂澜,没有烈日的炙烤,微风吹拂下令人沉静在美好的环境中。
柳树枝头盈盈,上头有小鸟居息于此,一只黄雀飞落枝头,为巢中幼鸟带来吃食。
柳树下是一块平整的草地。
草地上两个人影在漫步,其中身材高挺,穿着无肩章军大衣的年轻男子轻声道:“扬州拿下后,现在芝泉的第三军就停在徐州一线。武昌那边都热闹了这么久,江苏这边说什么也要动作一下了。”
“话是如此……”另一人却有迟疑:“不过实话说,文鹿,我们现在虽扩军七个混成协,四万六千多人,也都有枪,可是真打起来恐怕不是北洋对手。”
“现在百里和允亮在扬泰两地各有一个协,一万三千人,跟对面的段祺瑞比起来,也不如啊。依我看,还是该稳妥些,先将苏南好好消化,将江宁城里的三万部队好好整编起来……只要让他们达到咱们老班底的五成水平,无论是北面挡住段祺瑞、还是南下浙江江西,我们都有把握了……”
这一段时间赵声率领的第一路军在武昌与冯国璋的北洋军大打出手,吸引了大部分的注意力,也将清廷的大部分力量给吸引了过去。
正是因为武昌战事激烈,原本要急速出发平定江宁的部队就只能先临时改派武昌,而段祺瑞驻扎在苏北的第三军共两万人的任务也更多是阻止敌军北上,而非收复江宁。
在武昌战事了解之前,清廷腾不出手两面开战。只有拿下武昌、击溃湖北乱党后,才能顺江而下,与第三军配合收复江宁。
这一点,刘继业与张孝准很清楚,因为刚刚领命上任钦差大臣的袁世凯已经与刘继业通告过了情况,也是希望刘继业能够在苏南继续配合,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北上,刺激一下清廷。
而徐州当面的段祺瑞亦有来信,双方事先约定好了各自防区,避免擦枪走火坏了宫保大人的大计。
也正因此,江苏独立控制住苏南地区后,除了渡江拿下了扬州和泰州之外就没有别的大动静了。刘继业趁着这段宝贵的喘息时间加紧操练新扩编的军队、恢复了各地基层的组织和秩序、设立军政府的新规定、向苏南各县城派驻一支队左右规模的驻防军、整合控制区域内的财力、人力、物力,并且对文学社进行结构上的调整。
如此经过十余天的整顿下来,他这个江苏都督总算当的是实至名归,通过驻军和立宪派的合作控制住了苏南各县。
目前刘继业手中握有一千八百万元的现钱,全部存入三联银行,并以此、以及江苏军政府的财政、以及三联银行整体为担保‘合作’开始发行江苏军政府官方钞票的‘光复票’;一元光复币换一个大洋,目前已经发行了三期共二千五百万元,在市面上得到了承认。此外,刘继业亦开始在上海发行光复公债,年息四分七厘,被以虞洽卿为大头的上海商界所认购。
短期内,刘继业能够动用的资金在三千万左右,可以说暂时可以不为钱愁了。
钱财充裕的同时,刘继业以第二十三混成协和第九镇万人为基础,通过整编俘虏、召集转入预备役的老兵、征集新兵,采用一个老兵带两个新兵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将兵力扩充至七个混成协共四万六千人。由于掌控了江南制造局和金陵制造局并快速恢复生产,刘继业不单能够满足自身对枪弹的需要,每月还能自行生产一千多杆步枪和数百万发子弹。
在炮兵等重兵器方面,虽不能跟北洋军比,却也勉强满足每个混成协都有一个炮兵营,十二门山炮的规模。
兵力布置上,除了各县的少量驻防部队之外,刘继业在上海放了张小顺的第四混成协负责整个苏南的防御、将蒋方震的第三混成协和王光照的第一混成协调往扬泰地区‘抵御’段祺瑞之外,剩下的第二、第五、第六、第七混成协近三万人就驻扎在江宁,一边加紧整编训练一边随时准备投向需要的方向。
这其中,以第三十三标和第三十四标以及四十五标为骨干扩编的第一、第二、第三混成协战斗力最强,也承担起最重要的任务。而以退役部队和大量收编及新编人员组成的第四混成协驻扎上海,尚未形成有效战斗力。
剩下的三个混成协则是由原本现役部队提供少部分骨干、配之以重新服役的预备役兵,再加上大量的新兵和反正部队,虽能一战却并不牢靠。
而原本驻扎在镇江的第十八协,在刘继业腾出手摆出大兵威胁后,最终只能接受了收编的条件;部队长官被塞入军政部担任职务,而底下部队则被打散了充入各协内。
柳树上一阵响动,刘继业抬起头看,只见一只黄雀扑腾翅膀地飞走了。
认真思考着张孝准的建议,刘继业说道:“文泰的第二混成协最好不要动……最近广东那边还有伯先都不停地发电希望我江苏能够支援,我们不做表态也是不好。这样吧,就以第二混成协一部、配合第六和第七混成协,组织起二万人的西进援鄂军,准备进入安徽吧。”
张孝准眼前顿时一亮。
在文学社的许多方案中,作为两江一部分的安徽一直被视作江宁的屏障,与浙江一样是需要收入控制范围内的省份。
光复后江苏军政府一时因为兵力不足无法西进,现在新扩部队大致可用,正好可以借助支援武昌的名义大张旗鼓地进入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