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穿越重生>南唐天下>第一百七十章 长安复定

第一百七十章长安复定

自朱温变节后,孟楷就是黄巢最倚重的大将,孟楷一死,黄巢差点心疼死,为了拿下陈州,黄巢和秦宗权合兵来来战。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六月,黄巢军攻到陈州城下,黄巢下令狂攻。赵犨知道黄巢这次是玩真的,激励将士:“吾等受皇帝陛下大恩,今日必当死报,头可断,膝不可屈!敢议降者,别怪我赵犨翻脸不认得人!”唐军尽力死战,箭飞如雨,木石齐下,黄巢没拿下来,倒被赵犨率军出城,痛击一阵,折了一场。

黄巢大怒,在城北下营,让尚让守太康(今河南太康),黄邺守西华(今河南西华),互为犄角之势,浴血吃掉赵犨。赵犨虽然顽强,但力寡不敌,速派敢死士突围去汴州、许州、徐州,请速来援,十万火急。朱温对此不敢大意,陈州要是丢了,黄巢下一个就要找他算账,联合周岌和感化军(治今江苏徐州)节度使时溥领兵前来陈州。

朱温非常了解黄巢,决定先给前主子一个下马威,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十二月,朱温率军南进鹿邑(今河南鹿邑),大败黄巢军,斩首二千多级,然后进入亳州(今安徽亳县)。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黄巢的实力还是高出这几路援军一头。几人为了搬救兵,同时想到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写信寄给李克用,请兄弟过来帮忙。李克用和朱温这时的关系还算不错,何况如果能灭了黄巢,可以从唐朝那里得到更多的政治资本,当然愿意。

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春,李克用带着五万胡汉劲卒南下,经潞州(今山西长治)、泽州(今山西晋城)、过河中,走洛阳、汝州(今河南临汝),会合朱温等部。

这时赵犨已经在陈州坚守了近一年,虽然人越打越小,但唐军的守城决心却越打越强。看到这一场景,好象又回到了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大将尹子奇围困睢州城,张巡许远固守的悲壮时代。两者的情况虽差不多,但意义却大不相同,首先安禄山造反是非正义的,他所代表的不过是一些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黄巢所代表的是受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农民,黄巢的“造反”是正义的,但在封建史家看来,赵犨的“忠诚”却不逊于张巡。

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四月,各路军阀合兵一处,南进太康,尚让出军与联军大战城外,联军人数差不多有十万,其中有五万沙陀兵,尚让哪能吃打得起?联军大胜,斩杀万余人。随后趋进西华,黄邺太给哥哥丢脸了,仗还没打,黄邺就撤了。联军跟着黄邺,追到陈州北郊。是值天降大雨,雷电交鸣,磅礴直下,水深数尺,黄巢军营被大水冲走,大溃而去。黄巢见陈州来了援军,只好撤围,陈州守了一年多,终于没被黄巢攻下来。各军自回本镇,李克用完成任务后,来到许州进行休整。

黄巢不想和李克用纠缠,转攻朱温,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五月,黄巢北向攻汴州,以尚让为先锋,带着五千铁骑兵先趋汴州。朱温哪甘心老巢被抄,忙派大将朱珍、庞师古出御敌军。再遣使去许州,请李克用再来帮帮忙。李克用也真够意思,说去就去,带领胡汉兵急赴汴州。

在中牟附近的运河渡口王满渡正巧赶上黄巢的大军,李克用二话不说,从后面就杀。黄巢只想着去取汴州活捉朱温,没想到后面居然杀出了李克用。黄巢军没有防备,被李克用杀了个痛快,起义军大败,黄巢趁乱逃去。

二号人物尚让走投无路,投降了驻扎徐州的武宁军节度使时溥。而黄巢大将李谠、杨能、霍存、葛从周、张归霸、张归厚等人投降朱温,葛从周后来成为梁朝名将。

兵法云:“斩草除根,不留后患!”李克用舍了老本也要追上黄巢,狂奔二百多里路,过胙城(今河南延津东北)、匡城(今河南长垣西),一直追到黄巢的老家冤句(今山东曹县)。李克用轻骑出击,粮草没带够,眼见得黄巢逃了去,只好回到汴州,补充一下军粮,再去追杀黄巢。

没想到朱温这时对李克用动了心思,朱温不是不知道,李克用是收复长安的首功之臣,地位实力都远强于自己,而且李克用的能力也在那明摆着,李克用必然是朱温日后谋取更大事业的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障碍,朱温一时狠劲上来,决定除到这个祸害。

同年五月,朱温在汴州“热情款待”了李克用,在酒宴上称兄道弟,好不亲热。李克用性情直爽,被朱温的假象给迷惑住了,酒罢就在上源驿休息。朱温觉得时候差不多了,便派部将杨彦洪领着亲兵去帮助李克用“得道成仙”。李克用手下的侍卫发现了汴军,大呼:“大帅快起来,朱温来杀我们了!”李克用喝的太多,准备睡去,听到外面大喊,急忙抽剑自卫。杨彦洪在外面放火,准备烧死这个沙陀人。

哪知李克用命不该绝,这时天降大雨,雷电交加,雨如倾盆,数步之外不近人面。李克用等人趁大雨逃出魔掌,回到大营,清点人员,发现死了两员大将陈景思和史敬思。李克用痛骂朱温小人,要率军找朱温报仇。夫人刘氏劝他:“朱温不是个东西,我们应该去找皇帝讲理,事非曲直,自有公断。如果以暴易暴,我们本来有理也变的没理了。”

李克用觉得有理,恨恨的说:“朱温如此无耻,早晚不得好死!”便撤军回到晋阳,把事情的经过上奏朝廷。唐朝这时两头为难,都不敢得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章 长安复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