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穿越重生>南唐天下>第十三章 灰飞烟灭
文进派宰相李兴准带着国宝玉玺赴建州纳降。福州将军林仁翰早就看不上朱、连二人,知道他们的人头比玉玺更值钱,深夜率三十个猛男闯入连重遇府,林仁翰挺槊上前,刺死迷迷糊糊的连重遇。林仁翰割其首级,以槊挑之,喝谓连部人马:“重遇手弑二君,罪恶极矣!今富沙王即将入福州,弟兄们何苦为逆贼卖命,不如跟着我进,立不世之功!”这些人都是些亡命徒,谁出的价高就跟谁,欢呼而从。林仁翰率军突入宫中,和朱文进军战在一处,没打几下,乱军全都逃了。朱文进想躲没地方,被林仁遇一槊刺死。

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正月,林仁翰开门迎入吴成义,并送朱、连首级给王延政,权当是个见面礼。王延政对林仁翰并不感冒,淡然待之,还是林仁翰心胸宽阔,不以为意,对王家忠心耿耿。因为南唐军就在身边,王延政暂时不敢去福州,派侄子王继昌守福州,自己留在建州严防唐军,并调林仁翰率福州兵速支援建州。

李璟既然出了手,就不会半途而废,再派何敬洙部、祖全恩部、姚凤部三路齐进,会合查文徽部南下建州。南唐军出崇安岭(今福建崇安),疾行南进,兵屯赤岭下。建州军杨思恭部、陈望部扎营建阳溪(闽江)南岸,两军对峙。杨思恭立功心切,想出兵决战。

陈望不同意:“唐军势强,不宜轻战。”杨思恭怒起:“将军何怯若是邪!唐军虽然悍勇,但兵不过数千,我军万人,合力一击,必当大胜。将军受陛下宏恩,今见国危而不救,岂是忠臣所为!”陈望被骂的没办法,只好和杨思恭一起率军渡河求战。南唐军何敬洙部在正线防御建州军,而祖全恩却带着一票劲卒抄后路,冲杀还没有渡过河的建州兵。建州兵大乱,何敬洙大喜,麾军扑杀过来。陈望战死阵中,“血性方刚”的杨思恭将军丢了弟兄们,单骑逃回建州。

败报一传来,王延政差点哭出来:“建州若失,朕将安归!”再召泉州兵火速勤王,王延政再做最后一博,实在不行就南迁福州,至于以后如何,听天由命吧!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福州也出了一场泼天大乱,绝了王延政的后路。闽元从指挥使李仁达和著作郎陈继珣曾经在王延羲、王延政、朱文进三个大王手下玩过山车,东投怀西送抱,被三人骂做“d妇!”,后被朱文进罢黜福清(今福建福清)。

林仁翰献出福州,二人担心王延政要拿他们这两个反复小人开刀,决计反夺福州,在乱世中自立。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三月,李仁达、陈继珣溜进福州,劝王继昌的副将黄仁讽:“唐人即取建州,此闽人所共知也,将军为谁守?不如干掉王继昌,我们谋场大富贵,不比当王家的马仔强?”黄仁讽见利忘义,于夜间领武士攻入署中,格毙王继昌、吴成义。

随后李仁达为了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从福州雪峰寺中弄了个和尚卓岩明为主,胡说什么:“这个和尚双目重瞳,为天子相!”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卓岩明大喜,脱掉僧衣,换上龙袍,光秃秃的脑袋上顶着冠冕,在福州做起皇帝来。

王延政大怒,福州是王延政唯一的退路,这还了得?灭了黄仁讽一族,然后派张汉真发兵来攻福州。不过黄仁讽有两下子,在城外和张汉真大战一场,活捉张汉真,一刀喀嚓了。

其实黄仁讽、陈继珣、卓岩明都被李仁达当枪使了,李仁达岂甘心自己挖井,别人喝水,暗中准备除掉这几个笨蛋。而当了皇帝的卓岩明更加可笑,他把自己的老爹从乡下迎到城中,奉为太上皇,自己则坐在殿上敲木鱼诵经,本职工作不能忘。

而黄仁讽发现李仁达做事鬼手鬼脚,后悔被李仁达给耍了,劝陈继珣再降王延政。李仁达哪能给他们这个机会,抢先下手,将二人斩首。随后又将敲木鱼的卓岩明杀死,李仁达自称威武军节度留后,主掌军政。李仁达知道王延政绝不肯善罢干休,遣使向晋朝、南唐和吴越称臣,“狡兔三窟”,李仁达的算盘打的太出色了。

后路被抄了,王延政为了活命,只能背水一战。此时建州城中有还有八千福州兵,这本是王延政手中难得的本钱,可他居然相信福州兵准备降唐的谣言,全部遣归福州。福州兵刚走不远,就被埋伏在山口的建州兵全歼,王延政令下把福州军的尸体做成肉块,运回建州充做军粮。没多久,边镐率领的南唐军攻到建州城下,四面围城。

李璟为了彻底消灭王延政,尽起江西兵粮,让边镐快点下手。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八月,边镐下令攻城,南唐军先锋使王建封舍命攀城,破城而入,开门放进南唐军,建州军战死殆尽,余部南逃泉州。王延政走投无路,又不想死,只得伏拜边镐马前,哀求乞生。自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二月王潮进入福州,王氏割据福建垂五十三年,至王延政降于南唐,闽国灭亡。

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十月,唐军“护送”王延政至金陵享福,李璟赏给王延政一个羽林大将军的虚职,终老金陵。李璟调百胜军节度使王崇文守建州,并斩王延政的“财政部长”杨思恭,算对建州百姓有个交待。

当年王潮兄弟为避秦宗权的追杀,逃离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固始(今河南固始),奉老母南下千里险障之地,因势成事,在福建开基立国。王审知知道创业不易,操家如小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容易在南国谋


状态提示:第十三章 灰飞烟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